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浙江嘉兴民间艺术家创作…
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两幅…
《清明》所咏“杏花村”…
《清明节》特种邮票首发…
《清明上河图》长绣亮相…
开封清明文化节大幕开启…
罕见李鸿章未刻本或可弥…
《清代诗文集汇编》年内…
《清代诗文集汇编》首批…
戴逸与祁龙威半个世纪的…
最新热门    
 
《清史稿》编纂历时14年 国民政府为何查禁?

时间:2010-4-28 10:46: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国历代对官方修史十分重视,将记载历史作为政府职责,并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修史活动。从唐贞观年间建立史馆修成8部正史,至清乾隆年间修成《明史》,二十四史中半数以上为政府官修,到民国时期则继承传统纂修清史。

  《清史稿》是清朝覆亡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支持编纂的清史,因最后未经审订即匆忙刊行,故名为“稿”。其编纂历时14年,前后数百人参与,全数合计800多万字。

  北洋政府提出纂修清史

  民国三年(1914)春,北洋政府国务院召开会议,建议设立清史馆纂修清史,并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其呈文首先回顾了中国悠久的修史传统,“春秋而降,凡新陈之递嬗,每记录而成编”,“盖时有盛衰,制多兴革,不有鸿篇巨制,将悉以窥前代之盛,备后世考镜之资”。呈文提出纂修清史是民国政府的职责,并且时机已经成熟:“尤宜广召耆儒,宏开史馆,萃一代人文之美,为千秋信史之征……以与往代二十四史,同昭垂鉴于无穷。”这是北洋政府修清史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这一思想贯穿《清史稿》纂修的始终。

  3月9日,袁世凯颁布设置清史馆令,重申了修史“识兴革之所由,资法鉴于来叶”的意义,要求“踵二十四史沿袭之旧例,成三百余年传信之专书,用以昭示来兹,导扬盛美”。

  《清史稿》由何人纂修

  袁世凯虽然是民国总统,却不是一个革命者,作为曾经的清廷大员,又是清帝逊位的受益者,他对清朝历史的全面肯定不足为奇。为了延揽旧人,他致函聘请武昌起义后避居青岛的前清东三省总督、正蓝旗汉军赵尔巽担任馆长。9月1日,清史馆正式开馆。

  赵尔巽指出:“往代修书,即以养士”,他也照此办理,“以絷逸贤”。史馆初开,他即“近取翰苑名流,远征文章名宿”,先后聘请百余人参加修史工作。

  修史者多是前清遗老,抱着“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的念头为之。如后任代馆长的总纂柯劭忞在清亡前历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等;总纂缪荃孙曾授国史馆一等编修,赵尔巽称其“身为旧史”;还有曾任布政使的王树柟,任知府的夏孙桐、张尔田;在京师大学堂任教习的马其昶、任提调的金兆丰等人,大多在辛亥革命后退归故里,隐居不仕,闭门著述,然而,他们对“家国存亡之故,未尝一日释怀”。

  当然,《清史稿》纂修者也并非全为前清遗臣遗民。如吴廷燮虽曾署理知府,但民国以后即担任大总统府秘书、主计局(后改称统计局)局长;金兆蕃时任北洋政府财政部会计司司长。不过他们在修史群体里不是主流,新思想不能完全施展,如吴氏曾建议修志多附图,金氏曾建议增设民俗、宗教诸志,均未被采纳。

  《清史稿》为何仓促付印

  开馆之初,北洋政府拨付的经费非常充裕,初稿撰写较为顺利。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争权夺利,修史经费大幅削减。1917年张勋复辟,史馆闭馆数月。后来虽然复馆,但政局混乱,经费无着,仅剩少数人勉予维持,修史工作基本停滞。

  1927年6月,张作霖就任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他的资助下,延宕已久的纂修清史工作准备用几年时间完成统稿。不久,赵尔巽因时局莫测,自己又病入膏肓,决定提早付印。8月2日,84岁的他撰《〈清史稿〉发刊缀言》,回顾了14年来纂修清史的种种艰辛,称“今兹史稿之刊,未臻完整,夫何待言……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盖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9月3日,赵尔巽病故。张作霖按他的遗愿续聘柯劭忞兼代馆长,并派袁金铠办理刊印。袁金铠又推荐金梁担任校对。刊印之事最终由金梁一手主持,仓促进行。金梁在他的《〈清史稿〉校刻记》中说:“稿实未齐,且待修正,只可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矣。”

  1928年4月,在北伐军的攻击下,奉军全线崩溃,局势越发紧张。端午节前,《清史稿》印毕,金梁把其中400部运往东北,这一版后来被称为“关外本”。史馆中人随即发现金梁有擅改文稿的地方,柯劭忞等人将剩下的700部加以抽换改正,这些后来被称为“关内本”。

  国民政府为何查禁《清史稿》

  1928年6月8日,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同月,故宫博物院接收了清史馆,后组建 “清史长编筹备会”, 准备另行编写一部《清史长编》。

  次年10月间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