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诸神之战》被批“伪3…
重庆法院发布十大知识产…
中国电影进入黄金机遇期…
不少电影海报价格逾万元…
《诸神之战》被称伪3D …
数字化破解农民看电影难…
21世纪中国电影的十年:…
美国手机小说家地铁写作…
陈嘉上:希望港片能够借…
学者:中国电影文化要成…
最新热门    
 
3D电影浪潮远未停歇 国产3D作何打算?

时间:2010-4-29 11:07:38  来源:人民日报

  从《阿凡达》到《爱丽丝梦游仙境》、《诸神之战》,3D电影浪潮远未停歇——

  国产3D作何打算

  从《阿凡达》到《爱丽丝梦游仙境》,3D电影的热映对我国电影市场乃至全球电影市场就像打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带来国内电影市场票房的井喷式增长,同时也给今后国产电影的制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有人说3D电影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形式。作为视觉艺术,3D电影将观众的视觉享受推上了一个高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3D电影就是今后惟一的电影形式。 就如同尽管当前主流电影都是商业大片,都在依靠大制作和高科技,但是如果观众走进电影院只能看到这类大片而别无选择,未必是件好事。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我们不仅需要商业大片,而且需要中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片,需要鼓励年轻人的探索。

  科技成就3D 创作没有捷径

  我国在发展3D电影的道路上有哪些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数字电影技术的不断更新?

  众所周知,电影的发明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事实上,在电影还没有诞生之前,人们就已掌握了双目立体视觉原理,并且研发出显示装置和立体眼镜。但是立体电影始终只作为科技馆、博物馆和主题公园里的视听项目,没有得到普及。原因很简单,即受到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数字技术没有得到普及应用以前,立体电影的制作和放映成本比普通电影高得多,不仅如此,视觉效果也不理想,容易让观众产生不适感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上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首先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制作出近乎完美的立体效果,而且由于数字放映技术的普及,3D放映比过去的胶片时代容易很多,而且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可以说3D时代的来临并非偶然。今天3D电影热潮背后是100多年来的技术积累。

  如今随着3D电影的红火,“3D”开始作为一些电影的卖点。有些人认为拍3D电影很容易,只要用两台机器同时拍摄就可以出3D效果。而现实是,除却电影的文学剧本质量高低不说,一部优秀的3D电影必须依靠大量复杂的后期制作才能完成。如果连拍摄普通2D电影的成功经验还没有,就想通过拍摄3D电影而一鸣惊人,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

  与电影新人首次“触电”就以3D电影起点不同,我国电影产业中票房有保障的导演与制作团队们迟迟没有接手3D。我们现在应该鼓励并扶持那些已经在中国电影市场久经考验,并已经取得不俗业绩的优秀导演和创作团队,把一部本来基础就很好的电影拍成3D版。这样即使3D探索不够成功,也不影响我们欣赏普通的2D版本影片。这并不是说不鼓励和扶持新人。只是对于那些连普通2D电影创作经验都没有的新人,最好还是先从头做起。

  影院比比皆是 人才严重缺乏

  未来电影产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目前我国3D影院建设步伐已经与世界同步,但是3D电影制作技术还没有准备好。

  可以说,如果我国不是在8年前就开始积极发展数字影院建设,就不会有今天3D电影的票房奇迹。我国在2002年就开始推广数字影院,2007年开始引进第一部数字3D影片,目前数字影院银幕数和3D银幕数都是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这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3D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方面,我们却没有优势可言。首先在3D电影的艺术创作方面,我们既缺乏创作理论基础支撑,也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在拍摄和制作技术方面,我们缺少关键的核心技术与实践经验。

  任何一部优秀的电影,都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进入数字电影时代,尤其离不开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合作。在数字电影的团队里,最核心的人才,是那些既懂得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又能掌握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承认,我们目前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复合型人才。

  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电影人才的北京电影学院,多年前,就专门成立了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暨影视技术系,并招收电影技术研究生,目前已经建起了一套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平台,能够实现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和影院放映的完整工艺流程。如今北京电影学院正在积极筹划论证,准备从明年开始招收数字电影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为国产数字电影输送人才。

  刘戈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