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乙肝女孩征集“饭友”:…
“大学语文”成聋子的耳…
“音乐节”能否拯救乐坛…
海岩:《玉观音》创作失…
建筑师设计拯救威尼斯新…
爱乐混搭周立波 余隆:…
限价能拯救传统书店吗?
棉棉欲拯救自闭泡网者 …
低俗的尺度,由谁来定?
贺龙元帅雕像眼口“生疮…
最新热门    
 
谁来拯救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后继乏人很普遍

时间:2010-4-30 12:53:58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谁来拯救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木雕、堆锦、剪纸、皮影、推光漆器、瓷器、刺绣、泥塑……各具特色,光彩夺目。半个月前,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制作工艺精湛的30件工艺精品运抵上海,作为山西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入驻”上海世博会山西馆。

  本次带队送选展品的山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李荣钢介绍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最能反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最能够彰显民族的显著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带给人艺术享受和熏陶,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提速,这些传统工艺正在慢慢地被市场忽视甚至淘汰。在法律层面上,我国仅有一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还是1997年制定的,早已不适合当下的现实情况,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已经到了一个紧迫的关头,完善立法刻不容缓。

  政府重视不重视,是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姿态和导向。

  “保护民间技艺,必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否则任何口号都是空谈。

  传统工艺美术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既保留原汁原味,又努力做好市场化的开发,方能避免自生自灭

  1、失山失地节节败退

  中国南通是工艺美术品重点产区之一。资料显示,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全国民间传统工艺有23个品类,南通占了16个,当时的绣衣出口占全国13%,工艺帽出口占全国4%。

  而今,南通工艺美术境况已风光不再了,“除了红木雕刻、工艺帽等少数品类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外,绝大多数生存艰难,处于‘保种’状态”。

  据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介绍,南通扎染曾是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而今销量锐减,企业萧条;刺绣、蓝印花布、剪纸、灯彩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民间技艺也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业内人士将其称为“失山失地,节节败退”。

  “工艺美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南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苗金卫对《法治周末》说,有些民间技艺可以实现产业化,如红木雕刻、风筝等,但也有的因为应用范围小,产量极低,只能由政府扶持才能生存。

  传统工艺美术的劣势,从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坚白的谈话中也可见一斑:厦门工艺美术业辉煌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有漆线雕、箔画、珠绣拖鞋等传统工艺品。

  如今珠绣拖鞋已经消失,箔画生产也极度萎缩。漆线雕一度作为闽南民间工艺品的代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如今也苦苦支撑。主要是因为内地一些厂家也纷纷生产,厦门厂家用工成本高,竞争处于劣势。

  据“十一五”期间全国工艺美术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865个工艺美术品种中,发展良好的959个,占51.42%;生存困难的536个,占28.74%;濒危和停产的370个,占19.84%。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发展问题,关键在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玉器厂总工艺师高毅进呼吁政府拨款建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基金,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明确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保护措施,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供良好的进修、培训、工作和生活条件。

  2、传统工艺美术后继乏人

  52岁的南通蓝韵坊布庄工艺美术师黄琦最近愁眉不展,他已经从事传统布艺工艺30余年,自称在行业内还算年轻的,自小就跟着师傅学艺的他现在并无一个徒弟,自己的工艺如何传承?随着市场的不断缩小,这行饭是否还能吃?他感觉年轻人中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与他有相同感觉的还有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他直言,他17岁进入染坊学徒,47岁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0年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时间太长、成本太高。不仅仅是布艺,其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尴尬。

  据南通市文化局提供的信息,目前支撑民间手工艺生产的中坚力量年龄都在55岁以上,而40岁至55岁年龄段出现断层。

  “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变,很难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吴元新对《法治周末》说,“200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请我去讲课,苏州大学请我去带研究生,我想这下好了,可以挑选传承人了。可是三年下来,毕业学生无一人愿意从事蓝印花布技艺,这样的教学只能起到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据了解,南通市三个国家级非遗民间技艺———印花布、板鹞风筝、仿真绣,都是靠中老年工艺家在艰难地支撑、维持。

  后继乏人成为普遍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