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史努比之父舒尔茨惊叹:…
文化名人谈世博 王蒙:…
世界精武百年英雄会年内…
专家与管理者的提醒:全…
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在…
大连建成世界首家可透视…
爱心无国界 40余世界超…
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扎根…
2012是否为世界末日? …
旅日音乐家龚林:国家强…
最新热门    
 
“世界读书日”是一个提醒 版权不应被忽略

时间:2010-5-3 10:47:35  来源:中国文化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即将或已经推出了诸如读书论坛、图书推介会之类的活动,读书爱好者们自发组织书友会,相约举行读书沙龙、讲座等活动,庆祝这个世界性的读书节日。

  自1995年问世以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已经步入了第16个年头。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同时,这一节日在以“诗书继世长”的中国的传播情况,以及其随着时代发展而面临的变化和考验等一系列问题,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读书日”是一个提醒

  “我们必须让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能读到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文化产业与版权部主任米拉格罗斯·德尔·科罗尔的这句话直接阐明了“世界读书日”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普及读书意识。

  “世界读书日”自2004年进入中国。盘点2004年至今的媒体报道,每年“世界读书日”之际,中国各地都会举行较大规模的有关阅读的活动,比如诵读名家新作、设立“漂流书架”、开设书展等;每年又都有一些机构通过统计数据和调查报告指出,“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人知道或了解这个节日”,由此对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表示担忧。刚刚过去的4月2日的“国际儿童图书日”也遭受到了类似的质疑,被指“远远不如愚人节热闹”。

  有人说,“读书日”年年办,阅读问题年年提,中国如今的人均阅读量相比很多国家仍然不甚乐观,那些宣传活动及概念的引进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读书日”的到来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节日,热闹一阵就偃旗息鼓。对此,中国社科院一位文学研究专家表示:“知不知道某个具体的读书日其实并不重要。读书日只是一个提醒。”实际上,“世界读书日”等有关阅读的宣传、推广活动在推动民众读书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要让其迅速而彻底地改变社会的阅读现状也不太现实。事实上,“世界读书日”本身就是在面临“阅读窘境”时应运而生的一种措施,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读书观念与习惯进行不断地引导、影响和推进。

  人们要读什么样的书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随机对一些书店和网络论坛上的一些读者进行了采访和调查。结果显示,广受大家关注的大多是网上流行和推介的书籍,其中以娱乐类和实用类的居多,如明星传记、职场小说、金融、法律教材甚至菜谱等。对于记者提到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很多受访者表示“知道”但是“没兴趣”。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的读书心态比较“浮躁”。提起“世界读书日”,北京某高校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张颖说:“最近一年时间里,除了应付考试,我真没看过几本‘正经书’。”“那你都看什么呢?”记者问。“网络小说,言情、武侠、魔幻……我知道这些东西其实没什么营养,有时自己都觉得特没劲,可就是习惯了,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对此持有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本来就很广泛,包括基础的启蒙、识字,也包括消遣娱乐、检索资料等,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无可厚非。不过,他也提倡多读名著、经典,同时非常反对泛滥于网络和手机阅读中的“小白文”等毫无价值的作品。他向本报记者指出,这主要是在于编辑的水准。“比如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杂志、书刊的编辑会尽量提升作品,把作品的立意往上抬。现在一些编辑,为了吸引网络点击率,把作品低俗化、往下引。”

  版权不应被忽略

  说起“世界读书日”,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中国在引进概念时把这一天译为“世界读书日”,但资料显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定的官方名称是“世界图书和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也就是说,除了推动阅读和写作,宣扬与图书密切相关的版权意识也是“世界读书日”确立的初衷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还曾为此公开撰文,称图书和版权作为人类的创造精神的重要推动力,“在争取和平的斗争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2009年,随着电子阅读器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图书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网络图书、电子图书不仅带来了电子书籍与纸制书籍之间的博弈,也使得版权问题愈显突出。在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与对外交流的过程中,版权保护一直是个薄弱而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点,在应对电子阅读挑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