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音乐剧《三个橘子的爱情…
拜曾哥教和乌合之众:曾…
四川眉山中学生流行校服…
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首推…
旅日音乐家龚林:国家强…
傅聪年近八旬还“打仗”…
爱乐十周年推出五场音乐…
以爱国华侨蔡继琨命名的…
主流行星形成理论或被颠…
西藏爱乐第一次走出西藏…
最新热门    
 
流行音乐十年变迁:从俯就娱乐到用心歌唱

时间:2010-5-9 12:01:06  来源:人民日报

  从西风东渐到新民歌崛起,从俯就娱乐到用心歌唱——

  流行音乐十年变迁

  2000年之后,我对大众流行音乐失去了兴趣。是我的年龄出了问题吗?2009年,不经意中听到了卢广仲、“宇宙人”,受到触动。卢广仲唱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宇宙人”唱的则是中学生。此时的我已“坐四望五”,但他们的抒情、歌唱,与我并无隔膜。

  这十年,华语流行音乐发生了巨变。

  西化:第一个流行态势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土产”迅速式微,冷落一旁的十年。

  首先是几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在华语世界掀起节奏布鲁斯的风潮,如陶喆、王力宏;然后是在海外长大的华人少年张智成、林俊杰、王珏;跟上来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周杰伦、胡彦斌、张敬轩……导致华语流行音乐的潮流整体转向。此时国门大开,在大众潜意识里,节奏布鲁斯代表了新鲜力量,代表着所谓时尚。像一个“断代”——传统在这里断开,外来物种全面侵入,取代了本土物种。当然,这是极而言之。

  直到这个时代的末期,出于无法抗拒的规律,与外来力量相对抗的那部分本土力量变得强劲:周杰伦向“中国风”转化,雪村、刀郎爆发式流行,庞龙、何沐阳等“新民歌”崛起,都是对这一个时代西风东渐的反弹。

  娱乐化:音乐俯就庸俗

  紧承这股潮流的另一个转向,就是音乐的娱乐化。

  十年间,电视频道娱乐档纷起,曾经能触及一代人心灵的流行音乐变成了明星拼盘、娱乐搞笑的廉价点心,歌曲变成了口水消费和饭局余兴。超女、快男、超级星光大道等电视选秀节目,将这一切推向高潮,其结果就是,音乐沦为娱乐。对比2005年“超级女声”爆炸式的轰动,今天选秀节目已经失势,但依旧在这狂欢之末追求娱乐。与之相对应,音乐世界的风气是贪图享受,痴迷时尚,对思想反感,对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淡漠……一股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的风气越来越浓,笼罩整个十年。

  曾经,歌曲是艺术,歌唱是心灵的激情,它稀有而珍贵,属于人间崇高而美好的事物。但现在很少有谁这样想,于是,音乐全部低矮化,歌声越来越接近饮食男女的腔调。这一时期的出众女声,孙燕姿、梁静茹、张韶涵、容祖儿、蔡依林、萧亚轩、张靓颖,与上一个时期的出众女声,齐豫、潘越云、陈淑桦、蔡琴、黄莺莺、王菲,你能发现她们之间的区别吗?区别是,这一时期的女声是生活化的,招着你讨着你;而上一个时期的女声有着超越生活之上的艺术品质,那不全是生活,还有精神世界。

  此时人们“宽容”地认为,对某一种音乐喜欢与否只是口味之别;时风鼓吹要尊重每个人对口味的选择。这种看起来进步的观念,对艺术而言却完全是灾祸:它把不同的作品和音乐人都拉到同一个平庸的平面上,否定了艺术标准,否定了艺术的卓越性,否定了水平高下,否定了经典。这使大众流行音乐愈发失去追求,一天比一天庸俗。而资本力量,虎视眈眈地伺机而动,将一切音乐娱乐都变成生意,从而掀起一轮轮的规模化复制浪潮。流行音乐,在这一次次复制浪潮中欢呼,喘息,疲软。

  倾听:还有谁在歌唱

  西方上世纪60年代以披头士、鲍勃·迪伦为代表的摇滚乐和民谣艺术,一度成为所向披靡的大众流行音乐。当其时,流行音乐是广大青年最喜闻乐见的思想和精神读本,而非只是供人消遣。而我们自己的流行音乐,曾在上世纪90年代令人们激动万分:它说出了人们的处境;唱出一代人的心声;诉说这一刻的时代情绪;介入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件。但近十年来的大众流行音乐整体转向,说到底,是真诚的丧失,是对生命探索、本土情怀、现实批判的无视,是一批音乐人内心力量的丢失。

  然而,互联网正在变成毁坏娱乐的力量——网络所支持的兴趣多样化及其实现途径,使流行音乐那种基于个体、个性的抒情,再次成为可能。因此,2010年,华语流行音乐的最大景观表现为小众流行、民谣渐热、新民族音乐暗涌三个现象。沉浮在其间的代表人物,张悬、周云蓬、钟立风、万晓利、何力、马木尔、林生祥……不管每个人多么不同,有一点极为相似——真实。他们以真切的个人体验、强烈的现实感,与无关人生痛痒的娱乐音乐背向而去。他们真诚地歌唱,心怀赤诚。

  狂欢盛宴总要进入尾声,流行音乐正面临着新生。

  李 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