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毕淑敏自曝离开百家讲坛…
毕淑敏:曾三度拒绝《百…
毕淑敏自评灯下吓人 登…
钱文忠避谈季羡林旧居失…
沪高校博物馆“卧虎藏龙…
蒋勋:期待《百家讲坛》…
补课永远是众多学子心中…
由《百家讲坛》引发的“…
《百家讲坛》背后的国学…
《百家讲坛》退烧 “国…
最新热门    
 
众多讲坛成市民“精神粮仓”:开坛布道 传播新知

时间:2010-5-13 12:54:43  来源:人民日报
富的智力资源。学者走上讲坛,也是学者走出校园围墙,走近公众的良性互动过程,既让群众了解科学家、学者们的工作,又能获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

  一些听众也纷纷在各自的讲坛网站上留言:“大讲堂请来的大部分嘉宾都是博导,一进去,就感觉享受到了博士待遇。”“几乎每一场讲座我都去听了,收获很大,我感到现在自己说话的底气都很足了!口才也好了!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在一些地方,更把开设市民讲坛与追求城市人文形象联系起来。比如,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去年12月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通过大讲堂,探索出一种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式,开拓了一条高雅文化走向社会、走进市民生活的途径。”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说。

  讲坛生命力,关键在于可持续

  不过,随着各地论坛雨后春笋般兴起,一些讲演主题出现了同质化,“学术明星”成了“抢手货”,为了聚人气,吸眼球,甚至出现了故意“戏说”、“别解”、“新解”等现象,各种“大师”也鱼龙混杂。

  作家王蒙认为,媒体、市场的介入,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也会带来庸俗化与哗众取宠。“我们不那么崇拜脱离实际的故作高深,也确实看不起哗众取宠的浅薄平庸的夸夸其谈。”

  “一些组织策划的班子有时候不了解学术界的情况,请来的专家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所做的讲演缺乏针对性,甚至个别地方请去了具有严重思想立场问题的学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学者孔庆东表示,还有一些地方,拉来很多媒体进行夸张报道,华而不实,这对专家学者其实是一种不尊重。

  针对这些情况,王蒙表示,“生活之树长青,讲座讲坛的质量是不能忽视的,多数情况下,常常是与实践相联系的学问,才是深刻的、精彩的又是通俗的与易于接受的。”他主张积极地发展各种讲座、讲坛,同时开展应有的评议与比较,提倡学问家面向大众,但“同时不能降低对大众讲坛的要求与期待。”

  北京科协副主席周立军认为,讲坛兴盛是好事情,公众有需求,专家有热情,政府也很重视。但不需要一窝蜂。

  “许多讲坛的经费,都是政府拨款。上级给钱就办,不给钱,就让它自生自灭。”他说,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讲坛”当成事业来做,要有专业的团队来运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 吕绍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