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邢台挖出明朝都御史朱裳…
铲车挖出财主金库 石家…
挖出黄裳墓?何愁变不成…
四川青川灾后重建工地挖…
“张献忠屠四川”非造假…
衡水滏阳河施工挖出3枚…
南京江宁一工地挖出一口…
漯阜铁路复线改造 挖出…
济南市河道工地挖出一处…
少林寺与登封“积怨已久…
最新热门    
 
登封挖出中原民间第一窑 3天284件古瓷器被盗

时间:2010-5-20 11:37:53  来源:大河网

  登封挖出中原民间第一窑 3天284件古瓷器遭盗掘

  好像除了少林寺,登封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名片了。2007年11月8日,一对刚刚“出师”的文物贩子来到登封宣化镇朱垌村,他们在这儿租下了两座老宅。正是这俩人让神前极瓷登封瓷名垂史册。

  白天,和所有村民一样养猪、养鸡,干农活,夜晚,他们把大门紧闭,悄悄地在院落里“挖洞”盗掘。

  没有人会想到,短短3天时间内,这对夫妇就从院子里掏出了整整一卡车古瓷器,碎片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只知道,这些瓷器是文物,能卖不少钱。

  他们掏开的,是湮灭千年、专家苦觅无果的唐、宋曲河窑(登封窑)……

  【租俩老宅】3天盗掘古瓷器284件

  民警接到消息赶到这对夫妻租住的民宅时,全都惊呆了:这对“暴殄天物”的文物贩子,吃饭、洗脚、盛溲水,甚至连喂猪用的,无一不是出土的唐宋瓷器,就连他们的猪圈里,都堆放着成堆的古瓷碎片!

  据警方了解,这对文物贩子,妻子姓王,曾于2004年拜一个文物贩子为师,学习辨别古瓷。2007年11月8日,王某听说登封的宣化镇朱垌村有古窑遗址,随便挖出一个就能卖大价钱。

  于是,夫妻二人打着“瓷器鉴定”的名义来到朱垌村。很快,他们就在村民冯某和钟某两家的老宅内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瓷器碎片。

  要发财了!夫妻俩花了2000元钱,以“鉴定瓷器”的名义租下了这两座老宅。次日,他们租来一部挖掘机,在两座老宅内挖起来,很快,3个水注、8个小白碗和4个骨碗(均为瓷器)露出真容。

  仅用了3天,这对夫妻就从两座老宅内挖出284件瓷器!

  文物专家对他们盗掘的瓷器进行了鉴定,结论为:被挖出的瓷器均为唐代、五代、宋代和金代的瓷器残片,且这两处古窑址烧制的瓷器过去均没有发现。这两座瓷窑,就是千百年来一直被古瓷专家们苦苦寻觅而不得的登封瓷古窑窑址!

  案件一时引起轰动,被人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登封市首起盗掘古文化遗址案。

  【错过“官家”】神前极瓷如流星划过

  说起登封瓷,不能不提到“珍珠地双虎纹饰瓶”,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国宝。

  纯净的白釉上,装饰着珍珠粒般圆润的底纹,这件传世精品就出自登封窑。

  登封窑,这个曾为皇家进献过贡瓷的“中原民间第一窑”,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太久。

  登封,地处大唐制瓷中心巩义与大宋制瓷中心的禹州、汝州之间,具备了制瓷所必需的所有条件,在钧瓷、汝瓷名垂青史后,登封瓷为何始终默默无闻?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话说北宋前期,曲河镇(登封)十分繁华,陶瓷业非常发达,窑场很大,绵延7里多长,烧制的瓷器风靡全国。但不久曲河遭遇厄运,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了窑场,于是沮丧的工匠们离开了曲河,到禹州重操旧业。在禹州站稳脚跟后,他们在登封、禹州交界处建起庙门朝北的祖师庙,以表示不忘曲河。

  后来,就有了神前、神垕之说,登封属于神前,禹州属于神垕。再后来,汝州的汝瓷、禹州的钧瓷,攀上“官家”,成为宋徽宗的“御瓷”,名垂千古、受人追捧。

  相比之下,登封窑的珍珠地就没那么幸运了,自元代之后登封窑便湮没无闻,宛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

  上世纪60年代,已故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中国古陶瓷泰斗叶喆民先生先后发表观点,“登封窑=曲河窑”、“登封窑=珍珠地”遂成了学术共识。

  正是专家的定论,自上世纪60年代起,登封地界藏了千年的珍珠地瓷器残片,如今早已没了踪迹,可能都被那些慕名而来的“鉴定专家”哄抢一空了。

  【瓷中极品】只能到故宫博物院官网上看

  如同它的名字,登封的“珍珠地”瓷器成品,早已成为瓷器中的稀世“珍珠”。存世的成器少之又少,就连瓷器残片也都掩埋在了岁月的角落里。

  作为登封窑的典型装饰技法,“珍珠地划花”盛于唐宋,它是借鉴了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创造出来的。此手法借助“珍珠”图案做地,加以登封优越的陶瓷原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釉色。“珍珠地”珍贵,宋时曾被作为贡品被宫廷使用,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珍珠地双虎纹饰瓶”是其代表作。因为存世稀少,想一睹真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