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陆川谈张艺谋:每个导演…
畅销书怎么炼成的? 沈…
你“阿凡达”了没? 观众…
陆川:电影是门残酷的艺…
台湾退役军官翻译西方史…
从“三怕周树人”说起:…
最新热门    
 
陆川:没有精神、文化输出的中国影片是一个危机

时间:2010-5-26 11:50:56  来源:人民日报

  世博会,中国馆,《历程》,陆川。

  这个5月,因《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而在国内外引起关注的青年导演陆川,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开幕,百万参观者走入中国馆,再次成为热点人物——作为导演,陆川执拍了中国馆里的8分钟主题片《历程》。

  5月25日下午,陆川携着他的《历程》短片,走上人民日报“文化讲坛”,透露背后的创作经历,讲述作为当代青年导演的文化思考。以下内容摘自他的主题演讲《电影人的坚守与责任——从〈历程〉创作经历说开去》。

  年轻人常对国家级文化产品“拍板砖”。现在,项目机会给了我们,为什么不去积极表达

  刚才,我给大家放映了《历程》。我向你们保证,你们只看到了1/10的影片效果。因为,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那里的屏幕高8米,宽66米,三折幕,影片是为场馆度身定造的,声音和画面相当震撼。

  接拍世博会中国馆主题片,有些偶然。在2008年拍完《南京!南京!》后,应上海世博局邀约,我参加了中国馆主题演绎方案的评审。后来,组委会邀约我为中国馆拍一部主展影片。乍一听,我不免担忧,一是觉得自己年轻,二是从一名“评委”变成“球员”,这调整,实在大。

  但只是犹豫了一下,我决定接受挑战,有两个原因。第一,对于国家级的文化产品,很多人一听就本能地反感,特别是“70后”、“80后”,向来是只当旁观者与批判者,爱“拍板砖”。现在,有机会让我们去承担国家级项目,为什么不去积极地参与表达?

  第二,我有一种深刻体会,外部世界对中国声音的期盼、认知,与我们发出的声音之间,存在鸿沟。我们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在讲述的姿态、题材或情怀的关注上,存在一些问题。我希望致力于一些改变,用作品去打动中国以外的世界。如果我们面对机会却放弃,就失去了在这个舞台上发言的机会。

  但我低估了这个项目的难度。

  电影创作源于灵感,也比较私人化。而作为国家主题片的《历程》,创作经历完全不同。而且,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城市化历程,要通过短短8分钟去表达,对我来说,也是考验。为了这8分钟片子,我们这100多个人的团队花掉了一年半的时间,仅前期剧本就写了100多稿。

  这是一个“规定动作”,圈已经画好。但这圈里,其实还是允许一些个人的表达空间。我想传递什么中国气质呢?我觉得,是这个国家的柔和、善意、包容,是这一代人的责任感,一个人类更美好的梦想。

  我们选择了一些关键词,如“奔跑”、“穿越”。片头有个画面,是一群人在荒原奔跑。我用它向父辈致敬:这是一个大的时代,一个奔腾的时代,一个激情四溢的时代。这30年,中国就在不断奔跑。我坚持把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些场景加入片中,虽然这一段在审片中引起过争议,但我挺坚持的,因为,汶川地震是个象征,我想借此强调“穿越”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在过去数千年中穿越了一次次灾难,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这是一种人性的伟大,是面对灾难时中国人的互助与不屈。

  由于《历程》创作的特殊性,也留下不少遗憾。但我很高兴,它令我们有机会证明给同代人和下一代导演:我们可以在一个国家级舞台上,把我们自己的一些思考、情感注入其中,让文化产品更贴近人性。这种宽容,也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没有精神输出、文化输出的中国影片,对中国电影人,对中国形象,都是一个危机

  创作《历程》这一年半中,包括拍摄《南京!南京!》影片以来,很多人在问:主旋律文化产品,我们该持怎样的创作态度?

  中国的电影正走向两极。一方面,主流影片市场趋于小众化,如果没有政府推广,市场票房很难看。另一方面,泛娱乐化的电影,尤其是一批耸人听闻的低劣影片,对市场的培育和观众的信心,是双重的打压。

  现在中国电影内部市场非常好,票房节节攀高。但我们的电影输出,难见精神输出,文化输出。这对中国电影人,对中国形象,都是一个危机。

  主旋律影片与观赏性、票房,未必冲突,关键看你想传递什么样的思想,用什么方式传递。一部优秀的影片,自我批判精神必须有。艺术创作与新闻发言人完全是两码事,艺术家的表达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声音,创作的文化产品不能只是政策的图解。

  我想再提《阿凡达》。它在中国的票房是13个亿。在《阿凡达》里,我看到的不是技术,而是导演——创作者的内心情怀,是他们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