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评论:“三孔”莫成景区…
重庆潼南打造5A级佛文化…
三孔景区因何涨价?县级…
南京玄武湖景区保护条例…
秦陵博物院门票拟涨价 …
“讨袁护宪”,到底是谁…
11个国家级景区争当3D电…
挪威记者忘情海南黎苗文…
福州皇帝洞景区被猪粪污…
公园拍婚纱照该收费?市…
最新热门    
 
景区到底有没有理由涨价?几本账亟待厘清

时间:2010-6-3 11:00:42  来源:北京晨报

  山东省物价局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为“三孔”景区举行听证会,拟提高门票价格,但这一动议并未被全体听证会人员接受,有不少听证人员担心,“三孔”价格调整也许将成为景区新一轮涨价风潮前奏。

  这种担心是正常的。近一段时间,中国众多景区中有此想法的不仅“三孔”一家,崂山景区已经举行了价格听证,拟涨30%左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在近期就门票价格标准进行听证;四川宜宾蜀南竹海门票拟涨至85元将在6月听证……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而包括“三孔”在内的众多景区,最后一次价格调整都在2007年,至今正好满3年,恰逢“解禁”之年。当然,在景区那里,自有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不妨以“三孔”做标本,看看景区到底有没有理由涨价。

  -质疑

  几本账亟待厘清

  对这次涨价的合理性充分性毕竟不能“妄言”,作为一些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景区来讲,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如果理由实在充分得让人无可辩驳,涨价也未尝不可,但是面对众人对这次曲阜“三孔”涨价的担忧与质疑,其背后的几本账却是亟待厘清的。

  首先是经营成本收益账。景区方面给出的涨价理由是,现有的门票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文物古迹保护维修资金的需要,而曲阜县财政支配财力有限,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景区的门票收入是多少呢?每年的文物古迹需要哪些维修,每个项目花费多少,总的成本支出是多少?有了清晰的成本收益衡量,充分而又透明的公开,涨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再退一步讲,我们也还要问一问,在既有的成本支出情况下,能不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等,来压缩成本?同时使得文物古迹的维修保护更加有成效。

  其次,除了上述经济账之外,我们也应该算算民生责任账。风景名胜区意味着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民众出游是一种精神文化上的需要,而景区如果肆意涨价,无疑会增加民众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成本,倘若不顾民生需求,不顾民众精神文化需要,而只盯着门票收入,这与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初衷相符吗?

  景区,不应当是纯粹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更是关涉到民众生活质量的民生问题。景区算景区的账,但我们更要算一下广大民众的出游成本问题。那么不同民众对于票价的最大承受能力是多少?如何让广大民众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景区服务?这都是问题。

  丁洪先

  -担忧

  别总是“被听证”

  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作为公共产品,景区以赢利为目的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直到如今,中国的景区仍然习惯于只靠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收入,而且,每个景区门票涨价,似乎都有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弥补保护资金缺口、偿还建设债务、新景区开发压力大等。

  毋庸置疑,随着景区营销方式的不断创新,各地景区的内在品质、文化内涵、服务质量等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为了体现“物有所值”,其消费价位也应与景区的品质相匹配,适度提高门票价格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有了充足的理由也不能说涨就涨,还要按程序办事。仅仅借助于行政部门的涨价“命令”,由有关部门和景区管理者“关起门来定价”,将门票价格强加在消费者身上,早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为此,各地景区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民意,在此基础上,召开各方代表参加的协调会,通过公开听证的方式,确定涨价方案。然而,笔者担心,虽然各地景区涨价程序没有问题,但是否存在消费者“被听证”现象呢?

  目前,已进入旅游旺季,特别是节日出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的主要方式。而在节日,景区涨价也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一路高涨的票价,影响的不仅是游客的兴致,长此以往,也很可能导致价格高、人气低、生存难的尴尬局面。毕竟,景区要长远发展,还是应当走公益和商业化兼顾的双赢之路。

  汪昌莲

  -设问

  假如没游客

  谁交维修费

  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这意味着,“三孔”景区内所有的景点收费所得收入,都须用于文物保护和修缮用途。“三孔”景区是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