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哥”“姐”是文化?凤…
凤姐欲代言魔兽?39字短…
凤姐“被代言”魔兽 幕…
炒作没有了底线?“凤姐…
易中天妙语说禅宗 劝学…
网络红人木子美、犀利哥…
给凤姐一点儿人文关怀
凤姐征婚:我没有性经历…
厦门网络推手揭秘炒作:…
“山寨3D”胎记明显,难…
最新热门    
 
“凤姐”受宠谁的悲哀?娱乐本无罪审丑何时了

时间:2010-6-6 12:02:35  来源:解放日报

  最近,网络点击率和媒体曝光率最高的总离不开这样几个人:“雷语”不断的凤姐、雌雄莫辨的“快男”著姐以及深陷不雅照风波的闫凤娇。

  当凤姐在参加东方卫视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被一黑衣男子用鸡蛋突袭后,这一波“示丑”潮被推向顶峰。或许,真正该被扔鸡蛋的,不是“凤姐”们,而应该是在“凤姐们”背后推波助澜的操纵者、牟利者。

  以示丑为乐是一种病,而如今病的已不仅是示丑者个人,这种病态已然殃及媒体和公众,成为一个亟待反思的社会问题。

  我们凭啥“被凤姐”

  春 春

  作为一个并无网瘾的人,我也不得不承认,已经有段日子了,我被一个叫凤姐的“熟悉”的陌生人所骚扰。

  不知不觉中,我已“被凤姐”:被迫得知她的一些来龙去脉,被迫知道她的豪言壮语,被迫获悉她去整容,被迫晓得她去参加选秀……网络、电视、报纸,一时间“凤姐”充斥,我们无处可逃。虽然,我的眼睛与遥控器受我掌控,但我还是和身边不少人一样感到困惑甚至愤懑:我们凭啥“被凤姐”了?!一些媒体真的沦落到要靠凤姐之流博眼球的境地了吗?

  刚开始,只是重庆女子罗玉凤经某网络营销策划机构包装炒作,以中下的姿色、不高的学历、超级的自恋来吸引众人围观,如“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再如凤姐征男友,条件是“必须为清华北大硕士、身高1米76到1米83”。之后,由凤姐引发的事件似乎不可抑制,甚嚣尘上。今天打开几家著名网媒,首页便赫然现出经过精心编纂的凤姐 “雷人雷语”;明儿打开电视,又见其在屏幕前大笑、微笑或发呆。更令人惊讶的是,不知何时,“信凤姐,得自信”的口号已红透网络……

  这不由让人再次对媒体的功用发问:放大、重复一些违背规律、流于低俗的事件,是不是应有之为?是否为了哗众取宠谋得高收视率,亦可弃社会责任于不顾?作为得公共资源之先的媒体,其对公众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若仅为商业利益兴风作浪实在称得上是一种可耻行为。凤姐固然自我评价严重失了衡,但在受众们“被凤姐”的集体噩梦里,错不在她,而在掌握话语权的媒体。

  更可忧的是,这样的集体噩梦,并非一梦而过。正如我的一位同事对时下“被凤姐”现象的评价那样:成人看了这些消息,可以说句无聊便删除或转台,但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整天被这样的无聊所包围,后果实在堪忧啊!

  不传播才是根本之道

  何 林

  凤姐红了!跟所有网络红人前辈的模式一样,极尽出位,挑战底线。伪娘红了!跟选秀节目的历年路径一样,视觉反差,夺人眼球。马诺红了!闫凤娇红了!这来自同档相亲节目的二位如出一辙,作风大胆,猛料十足。还有呢,我们可能都快目不暇接了,依靠“艳照”身价暴涨的兽兽以及那位靠污蔑名人走红的宋祖德……

  我们上网、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到处都充斥着这些所谓的“热点人物”。他们语出惊人,行为乖张,看客们虽大都义愤填膺,但却津津乐道,媒体们推波助澜,更不乏始作俑者。

  当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提出“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指出未来有价值的将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时,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就成了某些行业的追逐目标,而媒体似乎首当其冲。网络要拼点击率、电视要比收视率,新闻界的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正被因地制宜地加以实践。显而易见,凤姐、伪娘们在公共平台上频频粉墨登场,各种“示丑”层出不穷,都是为了眼球,为了注意力经济。

  “示丑”,是因为大众喜欢看啊!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人从本性出发无外乎关注性、猎奇、窥私等,那么大众都爱看这个,媒体就都变着法的给他们看。从逻辑上讲,这好像没什么问题。

  但媒体并非只有单一的服务职能,它有义务为整个社会传播正确导向,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注意力。奉行“注意力经济”这一媒体潜规则一旦被无限放大,就会畸形成长,产出越来越多的“病态”话题与“丑态”人物。而当泡沫散去,媒体也将迷失。

  幸好,在本文收尾之时,获知“伪娘”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而媒体不传播、不宣扬,丑的只是寂寞地丑,病着也只是单一的个体,整个社会的审美与价值则不会被殃及。

  “审丑”已成商品化大潮中的一颗棋子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