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重庆大轰炸持续6年半 中…
92岁老人讲述复旦大学“…
专家讲述“重庆大轰炸”…
重庆将出版100部书讲述…
重庆潼南打造5A级佛文化…
重庆主城曾是恐龙窝 侏…
重庆新发掘11处汉墓等文…
重庆启动中国抗战大后方…
重庆现清康熙年间瓷窑址…
重庆书法家“汉字几何形…
最新热门    
 
重庆大轰炸已确认5000死难者 黑石子成“万人坑”

时间:2010-6-7 9:12:27  来源:重庆晚报
    重庆大轰炸持续6年半 中国士气感动外国政要(图)

  “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避免历史重演。”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重庆大轰炸大隧道惨案69周年之际,日前,在三峡博物馆,研究重庆大轰炸的两位专家王川平和潘洵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为读者解读重庆大轰炸及最新研究成果。

  解读

  市民成了轰炸对象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称,由于重庆是抗战时期中国的战时首都,1938年至1944年,侵华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实施疯狂的战略轰炸。其中,1939年、1940年和1941年这三年最惨。1944年,日军还对重庆周边的梁平、万州等地进行轰炸,企图以此迫使当时的国民政府投降。

  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教授潘洵说,重庆大轰炸的性质是无差别轰炸,即不分军用、民用目标,同时把市民作为轰炸对象。包括学校、医院、教堂、外国驻华大使馆等,都成为侵华日军的轰炸目标。侵华日军还大量使用燃烧弹,致使以木结构为主的市区建筑大部分被烧毁,损失巨大。

  至少上万市民死亡

  “伤亡人数有不同的统计数据。”王川平说,以1941年6月5日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六·五”大隧道惨案为例,从日军战报反馈信息看,因日机轰炸,市民在大隧道内窒息死亡1万多人,国民政府统计为600多人。目前,从最近研究的成果来看,重庆学界较一致认为,大隧道惨案死亡人数不低于1000多人。

  潘洵讲,重庆大轰炸总的伤亡人数没有统一的数据,有的资料记载是2万多人,也有5万多人。据《民国大事记》中提及,重庆大轰炸死亡3万多人。

  重庆作陪都是正确的

  “把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是正确的。”王川平称,当时,洛阳、贵阳、西安、成都和重庆都是战时首都的候选城市。最终,重庆之所以能成为战时首都,除了有山有水,还有一个承受能力,即重庆的近代工业是西部地区最发达的,也是近代企业入驻最多的城市,产业和政治发展较好,其经济、政治实力能承担全民族抗战任务,同时能完成城市自身近代化发展。

  王川平说,现在看来,4个直辖市中另3个在当时都沦陷,唯独重庆没有,足以证明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讲述

  藏身防空洞7天7夜

  “躲防空洞是当时最常见的事。”王川平说,为应对侵华日军的轰炸,重庆到处都在挖防空洞,以供老百姓躲避,也有市民挖私人防空洞。其中,1941年8月8日至14日,为躲避日军每6小时进行一次的轰炸,重庆市民躲在防空洞长达7天7夜,连觉都不敢睡。

  王川平透露,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有一校规,防空警报下,如有学生三次没进防空洞就开除,足见当时防空洞在市民生活中的普遍性。

  修建火巷应对轰炸

  王川平说,为应对日军的燃烧弹,国民政府和老百姓在市区修建了很多火巷,把房屋分隔出来,希望以此避免房屋全被烧毁。可惜火巷作用不大,大部分房屋仍被烧毁,导致市区四分之一的地方成为废墟。

  点太平灯为路人照亮

  潘洵说,当时轰炸后,市区很多地方都没电,许多老百姓点亮自家油灯放在家门口或路边,为路人照亮,人称“太平灯”。重庆市民还开展一元钱献金运动,捐钱让国民政府购买飞机等,还开展了捐书运动,给前线战士捐衣等活动。

  纪念

  编撰抗战丛书100卷

  王川平透露,日前,有关部门已批准重庆开展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重庆打算用大约5年时间,把研究抗战文化的成果转化成关于大后方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丛书100本,并出版。“分为三类。”王川平介绍,第一类是基础类,共40本,汇编了当时的档案、文献等资料。第二类共40本,主要是研究类,包括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第三类是普及类,共20本,为老百姓而写,语言通俗,图文并茂。

  王川平说,目前,第一本书已在编撰中,书名为《英雄之城——大轰炸下的重庆》,以图片为主,已编至二稿,争取在10月份出版。届时,借三峡博物馆与台湾地区相关部门联合举办展览之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