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荧屏相亲热在“消费”什…
荧屏不该有这块“臭豆腐…
看的是相亲,窥的是隐私
相亲节目谁在玩“火”?…
电视相亲节目火爆折射什…
嘉宾言语屡破尺度 相亲…
相亲节目的冷思考:你凭…
相亲节目大战趋于白热化…
相亲节目打得血肉横飞 …
相亲节目,“非诚勿挠”…
最新热门    
 
荧屏相亲成恶搞闹剧 声称“等着被关”挑战什么

时间:2010-6-11 11:43:54  来源:解放日报

  随着《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的引爆,《缘来是你》、《为爱向前冲》、《百里挑一》等相亲节目在荧屏上蜂拥上演,鼓动着一波波收视率大战。随之,一批“炫富男”、“拜金女”一夜走红,大量出位言论频频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与此同时,有的电视媒体甚至扬言“等着被关”,罔顾公众的批评。

  相亲,原本是带有私密、严肃甚至神圣的活动,猝不及防成了一场被娱乐遭恶搞的荧屏闹剧,这是谁的悲哀?电视荧屏是公共资源,担负着塑造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如今却一味跟着收视率的大棒而你追我赶地起哄,甚至狂妄地声称“等着被关”,这不仅是缺失创意的病态表现,更反映出某些电视工作者把公共平台当作私家领地的不良用心。在荧屏相亲闹剧背后存在的这种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深思。

  少了创意,只能比拼无聊的喧哗

  陆一鸣

  近日,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以13天联播方式挑起一波相亲节目热战高潮。现在,观众每天能看到至少一档相亲节目,周六和周日更密集到每晚有多档相亲节目轰炸。不过看来看去,各类相亲节目只是形式上大同小异,比拼的无非是无聊的重复喧哗。

  要么比频率,看谁下手猛。前有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从一周一期改播一周两期,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后发制人,来个联播13天,还声称要“让你一次爱个够”,有的干脆节目前脚播完,五分钟后就重播。

  要么比数量,从24女选一男到如今升级为3个女嘉宾海选100个男嘉宾,还冠以“百里挑一”。

  更有比话题谁更出位,比嘉宾谁更能引发争议。前有《非诚勿扰》炮制的拜金女、多金炫富男,后有《为爱向前冲》被包养、试婚、婚前性行为等劲爆话题公然登场,节目制作方处心积虑制造出格话题。

  但不管怎样,万“比”不离其宗,明眼人早就看出,这些都是英国婚恋交友节目《TakeMe Out》的翻版。尤为可笑的是,在这波跟风潮中挤上道的某卫视,生怕别人讽其拾人牙慧,于是高调公开新闻发布会,制片人一边批评先前的同类节目存在怎样怎样的问题,一边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节目“十分创新”,似乎众人皆醉他独醒。但其实,这种“赶末班车”式的所谓“创新”的相亲节目,无非是在人数上、环节上有点变化而已,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依然挤在“相亲”之道上追赶,侈谈什么“创新”!这种无聊的追赶,以及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是不是反映了某些电视人在创意方面的黔驴技穷,于是只好打肿脸也充个胖子?

  雷人迭出,代表当代青年的个性和价值观?

  虞亮言

  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马诺在《非诚勿扰》中,以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赢得“拜金女”头衔。“我闻到了钱的味道。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穷过才知道钱的重要性。”开口闭口“钱”和“豪宅”的朱真芳,成为其之后又一口无遮拦的“拜金女”。不久,在《为爱向前冲》中,又出现了被网友封为“超级拜金女”的楼姚,她一上台便称“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

  不仅有“拜金女”,还有“炫富女”。女嘉宾盛凌云自称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女研究生,家有豪宅和两辆豪华法拉利。她在荧屏上显得财大气粗,说上节目就要“娶”男人回家。

  还有个自称“祖德妹”的贺应明,竟以因炒作而成名的宋祖德弟弟前女友为荣,她口出狂言,号称自己“文学超过张爱玲、容貌赛过范冰冰、睿智盖过陈鲁豫、气质超过杨澜”,其炒作风格与宋大嘴自誉为“当代鲁迅”如出一辙。

  本来是为“80”、“90”后相亲的数档电视节目,竟引来无数雷人,拜金女、炫富女、犀利姐、艳照女,一个个粉墨登场。令人大跌眼镜之余不禁疑惑,难道现在的“80”、“90”后的女孩都是拜金炫富斗奢的一代,只对金钱名利一味向往,而将爱情的真善美抛诸脑后?难道“真诚坦白”到露骨无耻就是在展露当代青年独特的个性?

  也许表达者或年少轻狂、或真的不知廉耻,导致出格之语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但他们绝不能代表当代青年的主流价值观念。而放大、传播这些言论的电视节目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流媒体荧屏如此恶拼,谁的话题雷就让谁上,谁露骨谁就火,甚至越有争议越走红,公然以丑陋代替美好,以低俗掩盖高尚。电视的放大效应,也许已经让人产生“这就是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误解,这无疑蒙蔽了观众的视野,也使得大多数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80”后、“90”后蒙羞,这让人不禁质问,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