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
黄埔同学会励志社南昌旧…
北川民俗博物馆延续羌族…
河北将举办第三届民俗文…
安徽首届民俗文化节开幕…
中国民俗专家:民俗应存…
“立夏”民俗:称体重 吃…
法律与民俗习惯的调适
贾樟柯:工业并非是怪兽…
全景展现成都街巷变迁 …
最新热门    
 
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保健卫生节

时间:2010-6-13 12:30:22  来源:解放日报

  陈勤建 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对外汉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艺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艺民俗学、文化学教学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出版专著9部,编著6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专著《文艺民俗学导论》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文学二等奖,《中国鸟信仰》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个节日对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都知道端午要吃粽子,要有活动;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并不清楚端午的文化意涵究竟何在。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参与编写过一本 《中国风俗辞典》,其中对于端午节的形成发展作了概括。总起来讲,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保健卫生节,它不仅包含着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意义,还被赋予了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诸多文化内涵,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盛大节日。此外,从深层文化角度来看,端午节还蕴含着我们的先辈对天、地、人以及身心融和的感悟、调和、调适的精神文脉,它是多元文化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精神力量。

  端午文化的自然动因

  针对这种阴阳交替失衡的状况,中华民族的先民,想方设法希图达到一种新的和谐。这种和谐追求一开始是针对自然的,后来慢慢地衍生出社会文化意涵,从而形成了一种不畏艰险、英勇搏击、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和乡土情结凝聚的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的第一层文化含义在于,它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对生存及对和谐的追求。

  端午节产生于春末夏初之际(有的人认为是仲夏)。这个时候,气象出现了特殊的状况,阳气上升,阴气衰落,从物象来讲,许多毒虫,如苍蝇、蚊子都开始出现,所以天时物象都出现了一些新陈代谢的变化。而我们人体实际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会发生一种不大舒服的感觉,比如说火气大,或者说湿气比较大。

  中国的远古时代,就产生了阴阳和谐的理念,但到了这个季节,本来和谐的领域发生了错位,怎么办?针对这种阴阳交替失衡的状况,中华民族的先民,想方设法希图达到一种新的和谐。这种和谐追求一开始是针对自然的,后来慢慢地衍生出社会文化意涵,从而形成了一种不畏艰险、英勇搏击、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和乡土情结凝聚的爱国主义精神。要理解这种观点,可以考察端午的起源。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和田野调查的情况,端午节的起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它源于远古三代的保健的兰汤浴。战国时代有一本书叫《礼记》,里面有个“夏小正”,提出了“蓄兰为沐浴”。后续的一些著作,对里面的内容都作了一些补充和说明,基本上定论为,在五月初五要蓄兰草熬汤洗澡,可以预防皮肤病。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这种习俗在中国各地还是相当普遍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兼任上海《采风报》主编,经常下去采风,了解到端午节的时候,不少地方要到山上去采百草,熬成汤来洗澡。这说法实际上很早就形成了,各种典籍里面都有记载。包括屈原在 《九歌》里面也谈到,要蓄兰沐浴。当然远古的时候,这种兰草沐浴的时间不一定在是五月端午这一天,但是后来慢慢地逐步定型为主要是这一天。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认为五月初五午时采的药最灵验,长得最好。这当然是一种带有迷信和想象色彩的说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兰草、香花长得最茂盛,也是一个事实。那个时候,民间不仅 “蓄兰沐浴”,人们还把艾蒿晒干了,门上插几个,待晒干后一小捆一小捆地盘起来,点着当蚊香用。防病、除病、驱邪、保健,这是有关端午节起源的重要说法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同屈原有关,也相当流行,而且在隋唐以后,成为端午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实际来看,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和屈原的联系是比较完整的。东汉解体后,魏晋南北朝前后360年,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之中,就西晋大概有60年比较稳定的时间。这个时期,出现了屈原和端午节的传说。大意是讲屈原忠君报国,但是楚王对他不信任,听信谗言,把他驱逐出去,他几次晋见不成,流落在汨罗江畔。后来,他听说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伤心地投汨罗江而死。他的妻子为了寻找他,也为了安抚他的亡灵,于是往江中撒送竹筒做的米饭。屈原后来托梦给家人说,这样送米我吃不到,都给鲛鱼抢走了,你们是不是用芦苇包起来,用五丝线扎好,投到江中,鲛鱼怕这个东西,就不能跟我抢食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用芦苇叶把糯米包好,用五丝线把它扎好,煮熟了送到江中。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