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专家定义中国南北分界:…
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的…
学者:茶圣陆羽是弃儿 中…
安徽首届民俗文化节开幕…
“中国男孩”上海推新作…
中国非遗将达1400项 冯…
中国专家对霍金“穿越时…
中国文化产业登上国家战…
昭陵二骏流失海外 中国…
中国动漫逐渐走出模仿时…
最新热门    
 
中国民俗专家:民俗应存根于民间 是老百姓自己的

时间:2010-5-8 13:4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铜陵5月7日电(记者 吴兰)7日,出席首届民俗文化节的中国民俗专家冯骥才、乌丙安等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俗文化应存根于民间,它不是官员的,也不是政府或专家的,而是老百姓自己的,对民俗的保护就是让其回归自然。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与民俗文化的发展“无冤无仇”。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82岁的乌丙安说,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和民俗传统相对立。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不要歧视民俗文化,它和现代化是“无冤无仇”的。相反,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甚至本世纪的人,会在传统技艺里感受到对民俗记忆的情感。

  乌丙安说,民俗文化千姿百态,现在政府在民俗文化的保护往往存在误区,急急忙忙去打造民俗。乌丙安认为,让老百姓的东西原汁原味的再现,以平常心看待,回归民俗原本的生活状态,回归民俗原有的生活环境。

  乌丙安认为,民俗文化很多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形成的。但是民俗传统的保护、发展完全封闭起来不行,在现代环境中甚至可以引进外资对一些传统技艺进行传承和保护,但是合作须有度,不能“见利忘义”。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也认为,传统民俗的演变在社会的进程中,会受到冲击。但是民俗化与现代化没有冲突,两者完全可以和谐发展。

  他说,政府官员、普通百姓都应用平和的心态,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物质上的恩惠,还应享受人类历史上一切文化精华。(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