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10名海内外人士获中国文…
中国美协拟于华君武病逝…
世界第一男中音里奥·努…
中国客家族谱博物馆在福…
中国漫画界领军人物走了…
中国重拳整治电视婚恋情…
警惕“非遗”申报走上功…
中国“非遗”保护让更多…
非遗产业化如何避免山寨…
北京市每年补贴市级非遗…
最新热门    
 
中国非遗保护逐步迈入全民参与时代

时间:2010-6-14 11:30:42  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普通民众自发地投入到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对于中国非遗保护正在发生的这一变化,正在苏州参加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论坛的国内外文保专家普遍给予肯定:“中国非遗保护正逐步迈入全民参与时代。”

  作为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脉,对其的保护工作更是被称为“寻根之旅”。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包含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总量达到87万项。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非遗资源成为中国政府和百姓必须面对的课题。

  长期以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3年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设立文化遗产日;还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遗产名录体系建立。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非遗保护也遭遇了诸多难题。首先是传承人老龄化,目前大约2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很多人年龄已有六七十岁,寻找热爱非遗的优秀继承人较为困难。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用于非遗保护的资金并不宽裕。一些地方生存压力大、发展冲动强,甚至直接把一些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民俗开发成旅游产品。

  南京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竟表示,正当国家相关部门和业内专家为这些难题寻求解决之道时,民间力量保护非遗热情高涨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一些民营企业纷纷出资用于非遗保护。从2008年起,江苏盛事宝玉有限公司就开始资助中国首批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艺术巡演。公司董事长倪国栋表示,昆曲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将其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是每位中华儿女的责任。

  深圳一家民间公司最近表示将投资3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中华非遗文化展示交易中心。据了解,建成后的交易中心主要是为给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和传承人,提供一个活态保护的场所。

  普通民众也越来越自觉地参与非遗保护。屈原诞生地湖北秭归乐平里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每年端午节咏唱“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这对“中国端午节”顺利入选世遗名录有着很大的帮助。

  经过不断的维修加固,有“地下长城”美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新疆坎儿井正逐渐恢复活力。就在4年前,当地政府部门还在为坎儿井修复技术方案和资金而一筹莫展。如今坎儿井的复苏得益于当地民众,他们除自发筹措资金外,还奉献了建造和维修技艺。

  中国政府官员因此也更加明晰非遗保护的路径。正在苏州举办的论坛上,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专利,而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勤建13日在论坛上表示,除了直接参与非遗保护外,民众还可对政府保护工作进行监督。

  国内外一些文保专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或地方政府应以制度的形式将民众的监督权固化下来;对于民营企业资助非遗保护的行为也应加以鼓励乃至奖励,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保护热情。

  今年的全国文化遗产日,国家文化部门发出了“非遗保护,人人参与”的号召。“只有当地居民倾心地、持久地自觉守护,才能实现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单霁翔说。

  记者蔡玉高 蒋芳 刘巍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