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广东肇庆首届端午文化节…
文化短波:广东汕头文光…
广东龙嘴岗墓地发现:墓…
广东龙嘴岗墓地发现军事…
广东东莞将办全国首届七…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文艺…
广东南海I号和南澳I号推…
“丹霞山杯”全国演讲大…
广东佛山两村争“叶问”…
广东肇庆发现一特别石凳…
最新热门    
 
广东多地筹备龙舟申遗 官方:申遗“泛滥”是好事

时间:2010-6-15 11:53:02  来源:广州日报

  东莞龙舟明天将成国家非遗

  佛山龙舟加紧整合准备申遗

   明天是端午佳节,早在节前,珠三角各地的龙舟盛会就已经遍地开花。赛龙舟是我国的民间传统习俗,在珠三角水乡区域也有千年历史,各地都衍生出不同的龙舟特色文化,其中东莞万江龙舟明天公示期满后,就将晋升为国家级“非遗,成为我省龙舟文化的最精彩代表之一。

  与此同时,佛山的龙舟文化也正在加紧整合。昨日,记者从佛山市博物馆获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筹备为始造于1469年前的“盐步老龙”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目前正在做相关考证工作,并搜集龙舟文化珍贵史料,为申报做准备。

  珠三角各地都开始将龙舟文化申遗,会否担心形成龙舟文化的“泛滥”?对此,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表示,这种“泛滥”是好事,说明“非遗”保护开始深入民心,有利于促进各地龙舟文化形成品牌。

  策划/林朝晖

  统筹/邓柱峰

  文/记者潘彧、廖银洁、邓柱峰

  图/记者陈枫

  省文化部门:

  申遗“泛滥”是好事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表示,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珠三角的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龙舟文化。随着东莞赛龙舟的申遗成功,也能促使许多地方加强对龙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力度。广东河网密集,像东莞、佛山、肇庆等地的龙舟习俗,都有独特的岭南特色。“东莞的赛龙舟成为国家级文化遗产,能带动珠三角其他地方对当地龙舟文化的重视,引导群众形成保护意识,更多地弘扬广东各具特色的龙舟文化。”

  佛山计划将“盐步老龙”申遗,会否形成龙舟文化的“泛滥”,对此,杜佐祥表示,“这种‘泛滥’是好事,说明非遗保护开始深入民心,有利于促进各地龙舟文化形成品牌,不会引起不好的效果。”

  杜佐祥特意补充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龙舟活动的场所消失了,部分古老的龙舟文化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各地龙舟文化申遗意识的形成,更有利于把龙舟文化传承下去。

  东莞龙舟节申遗 10镇街“一起上”

  今年,万江龙舟节首次被纳入了“我们的节日”东莞龙舟节,为东莞“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传统节庆板块的重头项目,活动时间长达半个月多,共有万江、石龙、中堂、望牛墩、麻涌、石碣、高埗、洪梅、道滘、沙田等10个镇(街)参加,文体活动达30项,这也是东莞第一次把分散在各个镇街的龙舟赛事整体推介。东莞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叶泽驹表示,举办龙舟节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整合东莞市水乡片区的传统龙舟文化资源。他说:“在东莞的风俗中,每年4月份开始,各个镇街议论最多,精神、力量投入最大的都是龙舟。百姓们参与比赛,获得喝彩,鼓声、锣声就是和谐之音。”这次龙舟节也是东莞龙舟列入国家非遗推荐项目后,东莞在龙舟文化保护上做出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6月12日,龙舟节已经在万江区展开,多达26条龙舟已经在东江水道上开始撒欢,在之后的龙舟活动中,还邀请到了湖南、广西、江西、福建等8个周边省市区以及港澳的龙舟来莞展演和比赛。

  专家:

  东莞龙舟靠“特色”取胜

  “东莞龙舟相比珠三角广佛等地龙舟来说,最大的特点便是时间长,规模大。”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许智能介绍,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东莞就开始进入端午时间,到了五月,各镇街轮番“上阵”,龙舟竞渡和龙舟趁景都红红火火。

  而东莞市群艺馆副馆长阮喜生也认为,尽管因赛龙舟候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不只万江一家,万江的赛龙舟有自己的特点。“万江龙舟水涨潮在东莞乃至岭南地区都是最早的,一直都享有‘东莞第一扒’的美誉。”

  佛山:盐步老龙明年“申遗”

  东莞龙舟入选国家非遗,对同是龙舟之乡的佛山来说也有几分刺激,记者从佛山市博物馆获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筹备为始造于1469年前的“盐步老龙”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目前正在做相关考证工作,并搜集龙舟文化珍贵史料,为申报做准备。

  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关宏介绍,佛山的龙舟运动历史悠久,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前约一个月,起龙船、赛龙舟、吃龙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