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世界法语区文学家对话杭…
科学家破解哺乳动物父子…
《自然》:科学家揭示气…
美科学家设计出简便快速…
佛学家:佛顶真骨重光凸…
瑞典汉学家罗多弼:儒家…
科学家首次拍摄到电子运…
考古学家的读书经:张廷…
科学家研制出新型人体干…
科学家用绘本推科普 科…
最新热门    
 
汉学家安靖如:成为圣人,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

时间:2010-6-20 11:34: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评价这种观点?

  安靖如:一些当代新儒用“内在超越”这个概念,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对的。简单来讲,内在超越是我们感觉到的任何事物(不管很抽象或者很具体的),我们与它们都存在内在联系,而不只是一种形而上的联系。我们发现自己与天下存在的这种关系,这就是内在超越。这种想法在先秦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宋明,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有着很强的内在超越的思想。有些学者辩论,宋明理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与先秦所指的“天人合一”是否是一个概念,对此众说不一,我认为不同阶段的“天人合一”都很重要。

  圣境:刺激学人及百姓的反思

  记者:您最近新出了一本专著,《圣境:宋明理学的现代意义》。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该书的内容吗,您认为本书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哪里?

  安靖如:本书有两个目的:分析了宋明理学传统的本质含义及在新时代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我将历史研究与当代的、哲学的角度相结合。历史层面主要集中在对文本解读以及朱熹、王阳明关键教义的解读;哲学层面则侧重表明了宋明儒学在不同时代的新发展,同时也表达了现代Martha Nussbaum、Michael Slote、Iris Murdoch、Lawrence Blum、Christine Swanton等关注德行伦理学复兴的西方哲学家的思维视角。

  本书分三部分,从不同层次分析了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宋明理学。第一部分依次分析了宋明理学的几个核心概念:“圣”、“理”、“德”与“和”。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更深一步,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宋明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道德心理学、积极道德认知、克服道德冲突与两难、道德教育,这些思想也成为促进西方哲学家进一步思考的源泉。第三部分集中讨论了一些政治哲学的概念,如权利、法律、参与、圣与民主的关系等。最后几章重点关注了牟宗三的想法,因为我相信政治哲学如果仅限于宋明理学就太狭隘了。

  本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对宋明理学的解释,即追求成为圣人的过程很重要,并通过对“理”、“和”、个人的“德”来解释这个过程。我在书中也强调,虽然很多内容是通过哲学语言来解释的,但在落实到内容上都是具体的、切实的,我希望我的这些解释和想法能对西方哲学家、西方学者、西方人以及中国哲学家、中国学者、中国人产生一种刺激。如果他们不同意也完全没有问题,只要这能促使他们引起更多的思考,我就很满足了。

  向学生传递“知行合一”的理念

  记者:在您给学生上课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在课堂上您最希望传递的主题是什么?

  安靖如:在美国的大学中,我大概是比较早开宋明理学这门课的老师,那是在1995年。当时我们用的教材都是翻译本。学生们对宋明理学都十分感兴趣,当时先秦一个班最多40多人,如果我们愿意扩大班级的规模,我相信还会有更多学生来上这门课的。但学习宋明理学的学生有20多人,比起老子和孔子,朱熹和王阳明在美国学生中的知名度可能要小很多,但依然有这么多学生感兴趣。我记得第一次教这门课时,一位学生说这门课是目前为止与他的实际生活最相关的一门课,也就是说一千多年前的思想对现在的生活还有这么直接的影响。从另一个层面讲,威斯里安大学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大学,很多学生在家庭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宗教教育,因此他们没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语言体系。因此,在学习宋明理学时,这些学生发现学习朱熹是有用的。中国哲学对人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有指导意义。当然,西方哲学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比如德行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等。

  记者:在教材方面,您提到是用英译本,由于在翻译古文的过程中,有些意思可能无法完整地通过另一门语言传递出来,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安靖如:现在关于先秦的经典有很多很好的翻译本,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多参考不同译本这一点很重要。翻译本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译者自己的解读。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以一本为主要学习用书,再选择两三本作为参考书,我认为这样做类似于中国学者在研究时,也会参照不同的注解,因此尽可能避免盲从一家之“解”的问题。至于我在教课过程中最想传递的主题,那当然是“知行合一”了。

  记者 褚国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