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大圣故里”背后的“7…
山西娄烦开发“孙大圣故…
秦华孙大使回忆中国驻南…
“孙中山故里游”被列入…
消费主义时代的“孙猴子…
最新热门    
 
“孙大圣”的户籍之争:“山西说”想要落地生根

时间:2010-6-21 12:44: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道:“海外有一国土,名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真个好山……,四季好花常开,八节仙果不绝。”

  这傲来国究属何地?花果山又在何方?

  国内名人故里之争现在愈演愈烈。继闽赣两省四地聚40亿为朱熹祝寿,实为争夺朱熹故里的大戏开演之后,6月17日传出山西娄烦占地7000亩开发孙大圣故里的新闻,使从未停息的孙大圣故里之争如火上浇油般再次陷入了争议的漩涡。

  孙大圣的户籍之争其实一直不绝于耳,专家学者各执一词,各陈其理。有的认为他的原型来自唐代高僧“释悟空”,有的则认为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鲁迅认为孙悟空是本土和尚,源自淮涡水神“巫支祁”,胡适却认为是外来和尚,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也认可胡适的看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持“进口说”的季羡林先生提出“混血说”,将鲁迅和胡适的看法合二为一,后屡见附和者。

  在学界,最被公认的孙大圣故里是“淮安说”,淮安作为吴承恩的故乡,这一说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连云港也最早在1996年7月1日建成花果山旅游景区,打出了孙大圣故里的招牌。此后,福建说、山东说、甘肃说,河南说、山西说,众说纷纭。可其他说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只有“山西说”最近要落地生根,在娄烦建一个7000亩的大圣故里。因此引发了众多的纷争。

  孙大圣故里“山西说”倒底是谁最早提出来的?它的学术依据又是什么?可靠程度如何?6月19日下午记者连线采访了山西社科院学者孟繁仁,让他从学术的角度来答疑释惑。据悉,他是提出孙大圣故里山西说的第一人,时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傅山才是“山西说”第一人

  没想到,孟繁仁听到我说他是第一个提出孙大圣故里“山西说”的第一人时,赶紧反驳说,不,不是我,傅山才是第一人。我只不过是旧话重提。

  在《傅山全集》卷三十八“杂记”中记载:

  “《静乐县志·人物》中,收孙行者,每以为笑谈。往在淮干,又闻一游客争之曰:‘孙行者是敝乡人,敝乡见有花果山、水帘洞,如何得香贵乡也?’吾唯唯曰:‘若尔,自当奉让!’”

  他翻看清康熙三十九年黄图昌编撰的《静乐县志》,发现卷十“杂记”“中记载:“花果山:南乡近龙和者有‘花果山’,取春、夏间花果满山为名也。或者附之以‘水帘洞’,谓‘孙行者,娄烦人’……”除此以外,南宋诗人刘克庄曾写过“取经烦猴行者”的诗句。

  “山西说”史迹、史料充实

  山西娄烦古代属于静乐县,后来划分出来独立成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孟繁仁前后几次实地去娄烦考察,发现果如傅山所言:娄烦县、静乐县民间广泛流传着“孙行者是娄烦花果山人”的传说。也存在有多处真实的史迹:“花果山”山顶,有一座年代久远、现已坍塌的“清凉寺“,旁边有一座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的穹庐顶石筑庙堂 ——“大圣庙”,庙门前立有两款石刻楹联:“东胜神洲地,悟空旧居乡”。庙堂正中供奉“孙行者”石刻雕像,香火十分旺盛。“大圣庙”门外右壁有一块《重修花果山记》碑刻,碑文中有:“静乐城南华果山圣院,历年绝久……立碑的时间是“大明·正德岁次己巳(1509)”年间。时间在小说《西游记》刊行以前八十三年。

  孟繁仁在娄烦一个庙里一个明代弘治年间铸的铁钟上,发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图像,非常清晰,远在《西游记》成书之前。

  翻看新旧唐书,发现唐高祖李渊曾任过娄烦郡守。而娄烦在汉唐时期一直是皇家养马园,“孙悟空”形象则源生于唐代“皇家牧监”山西娄烦花果山的“孙行者”故事, 这里独特的“皇家牧监”背景产生了孙行者“弼马瘟”的特殊浑名……

  再继续勾连,发现《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形象与古代山西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就有猴行者“九度见黄河清”的描写;说明唐僧师徒曾在山西陕西一带活动过;书中所写“王长者和痴那”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地方;时间很早的《西游记杂剧》作者吴昌龄、杨景贤等都是山西人;多处发现的古代碑刻还有山西为“南瞻部洲”的记载;还多处发现明代以前的“唐僧取经”壁画、铸画……文章一篇篇写下去,内容越来越扎实,孙悟空与山西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提倡多种研究竞相“争鸣”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