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刘心武“偷艺”:从母语…
民间老游戏“跳房子”等…
国产片票房被“偷”了?…
文化部规范游戏用词:开…
“偷菜”:偷与不偷的理…
最新热门    
 
“偷听敌台”的日子:《春节序曲》一曲难忘

时间:2010-7-2 12:48: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家就看《北京晚报》。一共四个版,全家人每人每天都能从第一版仔仔细细读到最后一版。陈京生还记得常常跟着父亲到院里的传达室去取订阅的《参考消息》,那份16开的小报上,排满密密麻麻译成中文的外电,一点也不讲究版式美观,却还是“内部订阅”,不是每人都看得到的。所以即使是美国的“阿波罗”飞船登月了,10亿中国人也压根不知道。

  因此,像朝鲜的万寿台艺术团来演出这种事,陈京生无论是从报纸上还是从广播里,都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她那时也没有录音机,想再听这些歌,只有徒劳地一遍遍地慢慢旋转收音机调钮,希望什么时候能听到广播电台对这场节目的重播。

  有一天,她打开了短波的波段。这里的噪音更大,但也可能有些她从来没听过的东西,她克制不住好奇,慢慢搜索——突然,她听到了那熟悉的《卖花姑娘》的歌声!

  这是朝鲜的广播电台。声音虽然时大时小,但是能够完整听清,关键是,那绝对是《卖花姑娘》的原版歌声。这一下,陈京生一发不可收,她一有时间就在短波的各个频率间搜索,听过不少熟悉与不熟悉的朝鲜音乐,后来,她又搜到了“莫斯科广播电台”。

  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开始曲宏伟又壮丽。它播送的节目,要么清楚得像是在北京发出的,要么嘈杂得什么也听不出来。每次听到这个台,陈京生的心都紧张得“砰砰”跳,要知道,这可是“敌台”啊。

  当时似乎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中国的敌对国。友好国家只有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寥寥几个。“苏修”同“美帝”一样,是主要的敌人,有一度,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到一触即发的地步,据说人家的飞机只需7分钟就可飞临北京,让人感觉“苏修”比“美帝”更危险。如果有人知道了自己在听“苏修”的广播,会意味着什么?陈京生不敢想象,她每次收听“敌台”,都是躲在被窝里进行。后来的岁月中,陈京生也听说过有人因“偷听敌台”被捕入狱,比如贵州的李志美后来还被枪毙了。这说明她的小心不是神经过敏。

  陈京生后来知道了有干扰台这个东西。也就是说,对付“敌台”,我们的广播电台有办法:建立强大的干扰台针对对方的频率发射巨大的噪音,把他们的节目覆盖掉。可以想见,这事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但绝对政治上需要。很多年以后,陈京生去看望她的一个住在北京东郊的大学老师时,得知这位老师住在这里是享受“辐射补贴”的,因为附近就建有一个功率强大的干扰发射台。她明白了,为什么“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声音一会儿那么清楚一会儿那么嘈杂——那是干扰台的电波在“发功”呢。陈京生倒是从来没从广播里听到过“美国之音”或英国BBC电台的声音,后来才知道,专门有人还通过听这两个台学英语。当然,听的时候,你同时得忍受巨大的噪音轰炸。

  边疆知青的乐园

  陈京生一向认为,无论如何,就算文革时自己对外界孤陋寡闻,但也总比在边疆下乡的哥哥强,怎么说自己也在国家的首都嘛。后来过了好多年知道,实际上恰恰相反。哥哥当年在黑龙江下乡,正是因为身在边疆,他可以清楚地听到许多“敌台”——因为国家没那么大力量在边疆也修建那么多的干扰台。

  2009年,由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一书出版,书中收录了阿城所写的《偷听敌台》一文,讲的是在云南下乡的知青怎样听境外广播的事情。阿城在云南能听到的“敌台”,除了美国之音和莫斯科广播电台、英国BBC,还有澳洲台、香港的宗教台、台湾台——在当年的黑龙江,“敌台”差不多也有这么丰富。

  “台湾的电台听得很清楚,他们的政治内容也最多,最‘反动’,老是报道大陆的负面消息,比如干部怎么霸道欺负人这样的事情,所以对他们的干扰也比较多些。他们常常换频率,换了频率,头几天干扰台跟不上,就听得清楚些。”哥哥说。

  相对“美国之音”,由于干扰不多,日本的NHK广播电台收听质量则更高一些,“还有澳洲台,这个台的好处是政治性不那么强,常常有好听的文艺节目。”

  “苏联的电台,除了‘莫斯科广播电台’,还能听到那个被批判成‘左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王明手下人办的一个电台,叫做‘红旗广播电台’,记得里面的播音员,是一口的北京腔。”

  “你们这样听‘敌台’,难道没人管吗?”陈京生觉得不可思议。

  “一开始农场干部也管,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听。但后来就越来越放松了,到了1976年以后,就再没人管了。”哥哥说。

  《春节序曲》:一曲难忘

  在陈京生哥哥的记忆中,1970年的春节让他终生难忘,那一年,他没有回家,是在黑龙江的农场过的。

  “在农场里过年,第一个感觉是冷。绝大多数知青们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