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邓榕忆邓小平:一生最高…
韩三平:中国电影市场4…
李义平:接受传统文化不…
“第一武指”袁和平:面…
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
王清平:十五年秘书生涯…
中国音协完美传递“接力…
赵季平:要多创作还要多…
龙平平:邓小平和李明瑞…
周国平:只有把平凡生活…
最新热门    
 
赵季平:文艺追求不朽

时间:2010-7-3 10:52:55  来源:人民日报

  在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四川音乐学院能以一批经受考验的作品继续在舞台上演,而且继续感染观众,这的确难得。

  灾难时创作的作品尽管在当时具有现场的感召力,但很容易时过境迁,逐渐冷却。要想让灾难时创作的作品长期影响观众,成为不朽,需要作者的功力与眼光,所谓眼光指的是能否抓住现实素材中有可能成为不朽的元素。

  四川音乐学院创作的交响音乐会《生命》,正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弦乐交响诗《安魂曲》、交响乐与合唱《殇》、交响乐与合唱《拯救》、交响乐与合唱《此去经年》和《生命》交响曲,既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实的思考。尤其是,其中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的音乐文化相结合,以羌族文化为底蕴,很自然就流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引人入胜的魅力。《生命》是一部富有哲理思想的音乐作品,对生命的意义和尊严,以及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用音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样的作品是否不朽要在今后的历史中检验,但起码在地震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听起来还是那么震撼、感人,就说明作者在创作时抱着不朽的意识。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系创作的舞蹈诗《震撼》,用舞蹈定格了汶川地震中最感人的一幕幕场景,既写实又诗意,令观众泪流满面,感受到大爱无疆的情怀。这部作品令我想起了文艺不朽的基本要素,就是必须通过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深刻挖掘人性,让作品闪耀人性的光辉。《震撼》真诚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生死观、道德观、爱情观和价值观,塑造出令人难忘的群体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境界,显示了人性的光辉,虽说突出了灾难的深重,但也留下了艺术的常青。

  由四川音乐学院在汶川大地震时的创作成果,两年之后还在继续演出一事,我联想到两年前,当时全国创作了不知多少文艺作品,可是能持续演出或流传的有多少?至今还在影响观众或读者的又有多少?

  文艺家创作的作品不可能都是不朽的,其中不朽的也许只是极少数,但文艺家应该具备创作不朽作品的意识,如果连这种意识都没有,只图赚钱、发表、升职,那真正不朽的作品就永远难产。

  作为文艺工作者,不要老是应景,老是想着眼皮底下的效应。我们的创作环境也应该为作者创作不朽提供帮助,而不是制造一种压力,让作者去应景,只顾跟前的那点风光。惟其如此,那些速朽之作才能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赵季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