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八卦体用总诀『坤卦生体…
八卦体用总诀『坤卦克体…
坤卦的象数理
《易经》坤卦智慧解
易经坤卦的智慧
最新热门    
 
坤卦

时间:2009-9-8 20:28:50  来源:风水网
到了义理学派的反对,理学家程颐认为:“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等等。争论的结果把象数学归于术数之类。而理学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学以及人生道德伦理学等。把象数学归于术数,是中国人的悲哀。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周易》的科学价值,当然科学是否能发展与外因也有关。从外因上说,清朝后期外国列强入侵、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国共两党之争。内忧外患、科学发展谈何容易。建国后《周易》成了 ,打入冷宫几十年。其主要原因就是把《周易》含有科学价值的象数学看成是江湖术士混饭吃、骗人钱财的工具。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并且不仅是现代多数人甚至是普遍地认为《周易》原本是算卦的书,而且在古代持此观点的也比比皆是,我们家乡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会《周易》会算卦,学会《诗经》会说话。”这句话出自于读过经书的人。江湖术士认为《周易》是算卦的书是有情可原的,因为他们认为算卦是一门技艺,掌握了这门技艺,能预测未来、能为人排忧解难、能混口饭吃,他们只需要掌握算卦方法、掌握算卦所用的一些基本理论,他们追求的是准确率、追求的是怎样才能做到趋吉避凶。他们无需了解《周易》之渊源,也不必知道《周易》预测科学与否;既然《周易》是骗人钱财的工具,当然历代的仁人志士、科学家们,一般很少有人问津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即使读了《周易》也只是走马观花,不做深入地研究,就是今人专业研究《周易》多数都是着手于道德、政治、经济等领域。这些领域所能涉及的易学内容都是义理。实际上象数学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周易》八卦包括天地日、月、星辰,水、火、木、金、土、风、雨、雷、电、山等自然物象以及自然现象。天文、地理以及万物尽在其中。所以《周易》就是自然科学。至于卦爻辞,则是依据自然规律而填写的。如乾坤两卦的元亨利贞四德与春夏秋冬四季联系在一起,爻辞主要是依据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以及每天十二个时辰,太阳的视运动在不同的时间所处的不同位置、以及在不同的时间万物(包括人类)的运动变化状况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并以乾阳代表生、初生、旺盛等,坤阴表示成熟、衰退、败落等。四季的形成属于自然科学,四德属于道德学,显然《周易》是将道德学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学说。这应该说是《周易》文化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易学中的象数理,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源自于物,即三者同源;没有彼此先后之分,象是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象是由阴阳两种不同的符号组成的八个三画卦(八卦)和六画卦(64卦)从而反映出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本质;数是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的顺序;这里的数就是自然数,由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顺序所生成的数就是物质自身的时间。理就是物之道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易学中通过历代先贤长期的观察、认识、实践中概括出来并又在实践中证明了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系统的认识。象数理都来源于物质以及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象是由符号表示;数是用时间(自然数)表示;理则是通过语言或文字来描述的。

不同的时间就存在着不同的象,对于生命体来说,不同的时间就表现出不同的形体或叫空间(象);反过来,不同的空间(形体)就表现出不同的时间。《周易》中的卦象本身就包括空间和时间即时空同体,说白了卦象就是反映出了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顺序),显然卦象是由理而来,即“理生象”,因为数就时间(物质运动变化过程),所以,对于数来说就是“理生数”。但我们还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既然象是根据理而来,那么我们根据象就一定能推出理来,同理数也是根据理而来,当然根据数也可以推出理;这又是“象生理”、“数生理”。象好比一张地图,地图是根据地理、山水、道路、城镇等布局及所处位置而绘制的,这显然是“理生象”。如果按着地图去寻找某一地理位置,当达到这个地方时,有人问道:这里你没来过,你怎么能来到这里?当然你是根据地图而来。这样一来又变成了“象生理”。这只是参照物不同而已。看来争论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耗费精力、浪费时间,如若再争论下去就是无聊。我们可以把象数理中的“理”视作物质,那么易学中的象数理就是现在物理学上的空间、时间、物质。上面已经说过,象就是时间和空间,理是出自于物,有物必有理,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