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八卦体用总诀『乾卦克体…
八卦象数疗法
卦象解析
坤卦的象数理
六爻及卦象风水预测
六爻排盘成卦后依卦象测…
象数易理篇(一)
象数易理篇(二)
易经卦象之意义
易经的管理智慧――乾卦…
最新热门    
 
乾卦象数理

时间:2009-9-8 20:28:51  来源:风水网
咎发生。

九五爻辞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始终坚持乾元之大德,最终就成为一个伟大的圣人,由九四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位,很自然地登上了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这里的“大人”与九二的“大人”不同,这里的大人应是指朝中诸位之大臣。既然是九五至尊,当然有利于众位大臣的拜见。九五爻位从时间上说就是辰时(北京时间7——9点),此时正是早饭后上朝(上班)的时间。月令则是春三月(辰),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景色宜人,到处呈现出一遍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正是春耕生产的农忙时节,也是渔猎的良好时机。所以“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也可以理解为,皇帝出外寻访、视察、指导各项生产活动。在视察途中遇到德才兼备、并具备乾元之大德的大人,可以召见,并委以重任。

上六爻辞曰:“亢龙有悔。”从时间上就是上午9——11点,按理说此时“龙”还没有飞到最高位置,但是11点距离最高位置的12点只差一小时,这一小时按古人来说就是半个时辰,很快就会过去。这说明古人的忧患意识是非常强的,当真正达到最高位时,这个最高位也就是最危险的。好比人走路一样,看到前面是一堵墙,必须绕道而行,否则,就会碰壁。这里比喻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过了头,不要把事情做绝,他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政治地位之后,不要滥用职权,更不要贪污受贿,大把大把的钞票往自己口袋里装,否则就会晦气缠身,后悔莫及。严重者会葬送自己的前程。亢龙有悔这句话在什么地方都适应,比如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不要过度,过度就会给自己带来疾病,夫妻性生活也是如此。人的喜怒哀乐也得有个度,过分的悲哀、过分的欢乐也会带来灾难。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因为物极必反嘛。作为一个君子,必须掌握进退之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文言》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乾卦卦辞最后还有“用九”,六十四卦中,唯有乾卦用九、坤卦用六,其它六十二卦都没有用九、用六之说。因为乾为天、坤为地,天上有太阳可以照射万物,天还能行云施雨滋润万物;坤地负载万物、生养万物;而乾阳照射万物、滋润万物,坤阴负载万物、生养万物,二者都是不求任何回报、是无私的奉献!万物的生存还需要乾健、坤顺不停的运动变化,乾坤的不停运动变化,地球上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有了不同的四季变化,就有了万物的生、长、收、藏;有了万物的生、长、收、藏,才能使人类得以生存;……。由此可见,乾坤元亨利贞四德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文王在填写卦辞时,就将乾坤二卦增加了用九、用六两爻。这就是贤哲崇德尚贤思想的真实体现。

     乾卦的用九爻辞曰:“见群龙无首吉。”这里关键是一个“龙”字,在乾卦中主要是借龙来比喻太阳、圣人、天子,此处主要指具备乾元之大德的圣人。这样就好理解了,“见群龙无首吉。”的意思就是:一群乾元之大德的圣人们相聚,他们的德行都是至高无上的、不分彼此;更没有高低尊卑之分、都处在相同的位置上;他们的思想也是一样的,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都能做到:象太阳那样照射万物、象雨水那样滋润万物;他们的胸怀象大地那样宽广包容一切。他们不求回报,对人类做出自己无私的奉献。他们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们具备了仁、义、礼、智、信之五德。在他们之间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相互谦让、相互尊敬、相互爱护,和谐相处。这样的群体生活在一起,当然是最大的吉祥。一个家庭能做到“群龙无首”、一个团体能做到“群龙无首”、一个国家能做到“群龙无首”……;如果真的是这样,从家庭到国家自然就和谐了。推而广之,国与国之间若能做到“群龙无首”,这个世界就和平了,就永远不会有战争出现。当然这里的“群龙无首”并非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不存在首领,而是说这些具备了真正乾元之大德的首领们能全心全意为民众谋福利,深入到民众中去,和民众打成一片,不摆官老爷架子,不分高低贵贱。好比一群人走罡步一样,使外人看不出首尾,根本无法分辨出首领和百姓。正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