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商铺风水浅谈2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浅谈曾国藩对联的古文手…
浅谈国防教育与班级管理
浅谈毛笔字课程体会
陶渊明与鸟
浅谈李煜词的宗教色彩
浅谈《文心雕龙》中的“…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
浅谈《三国演义》的人物…
最新热门    
 
浅谈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

时间:2009-8-8 16:52:30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陶渊明; 自然和谐; “质性自然”; 躬耕田园; 委运任化; 物我为一

  论文摘要: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性自然”;二是躬耕田园。“质性自然”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躬耕田园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主要体现。他通过读书弹琴、饮酒赋诗、游乐交友特别是躬耕田园等方式,达到了委运任化、物我为一和与道冥合的高超境界,即达到了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这是和谐理论研究的一次大升华。而1600年前陶渊明就已达到了与自然高度和谐。陶公的自我和谐及与他人的和谐已达很高境界,而与自然的和谐将其思想修养似乎已达到了一个化境。笔者已有两篇文章论述了其自我和谐及与他人的和谐,本文试从陶公崇尚自然与躬耕田园两个方面,试论其与自然的和谐。
  
  一、 “质性自然”: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
  崇尚自然、“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是陶渊明坚定不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他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从这种保持本性、崇尚自然出发,渊明开朗的胸襟,就能领会万物的生机,获得自然的乐趣。”[1]陶公诗文中约有100篇(首)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涉及到数百个自然名物。陶公诗文中的“自然”包括两类含义:一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大自然,指除人以外的天地万事万物;一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是老庄的核心思想,指人不受外界拘束的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状态。杨仲义先生认为陶渊明的“质性自然”,有五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曰“性本爱丘山”;二曰“少无适俗韵”;三曰“静念园林好”;四曰“依依在耦耕”;五曰“聊且凭化迁”。[2]也即本文所指的“自然”两类含义的具体细化。
  笔者拟将这些自然景物分为三类(另将“园田”放在第二部分论述):(1)动植物。a.鸟类。如:飞鸟、失群鸟、翔鸟、羁鸟、孤鸟、倦鸟、归鸟、高鸟、凤鸟、黄鸟、青鸟、边雁、丛雁、鸿雁、别雁、云鹤、春燕、新来燕、离鹍、鸣鸥、孤鸾等。b.禽兽。如:晨鸡、犬、猿、驷马、鲂鲤、游鱼、熏麝等。c.植物。如:秋菊、青松、桃花、幽兰、梅、柳、桑木、白杨、霜柏、春蕖、莲房、寒竹、嘉粟、菽麦、粳粮、梨、栗、莒、紫芝、紫葵、佳花、百卉等。(2)自然名物。a.风。如:凯风、和风、劲风、义风、微风、清风、融风、好风、温风、劲气、清气,回飙、晨风、长风、南飔、凉风、星气,暮风、悲风、惨风、哀风、北风等。b.云。如:白云、高云,重云、孤云、游云,西云、寒云等。c.雨。如:时雨、闲雨、微雨、连雨等。d.时节。如:日、月、良时、良辰、秋日、寒暑、春秋、冬夏等。e.器物。如:舟车、名车、琴书、船、烛等。(3)地理名物。a.江河。如:四海、大海、长江、三湘、易水、洙泗、平湖、颖水等。b.地名。如:武陵、九江、商山、庐山、江陵、西荆、张掖、幽州、临淄、华嵩等。c.方位。如:南国、南山、南圃、南畴,东园、东崖、东皋,西岭、西阿,北乡、北园、北窗等。d.居所。如:草屋、草庐、穷巷、华轩、西庐等。
  1. “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家园及附近景色是非常美好的。其住地有桑、竹、榆、柳、桃、李,四季分明,五彩缤纷。离其家乡不远的“庐山,……‘奇秀甲于天下’,为历代诗人所吟咏不歇”。[3]毛主席《登庐山》诗中,“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赞美了庐山雄阔奇伟的气势和陶公酷爱自然的秉性。与长江相接,自湖口而南有宽阔平静、一望无垠的鄱阳湖。这些美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着陶公的山水之乐与山水之爱。
  陶公诗文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山水景象、飞鸟禽兽神态。他所描绘的自然,有家园和他乡的山水实景,也有幻想中的人间乐园。这些自然景象或是诗人抒发感情、陶冶性情、寄托心志的审美对象,或者作为游览、交友、躬耕的场所,或者是诗人高洁人格的象征、物我为一的幽远意境,并且不管是乐景、悲景还是幻景,陶公大都能与之和谐相处。
  陶公刚刚辞官归田,就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在第一首中描绘了自己虽破旧但富有诗意的居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落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那景象是何等的幽雅宁静,何等的古朴淳厚!草屋农田虽显出一些穷困之相,但却是那样生机勃勃。特别值得欣喜的是诗人的居所远离污浊的官场:“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归园田居》其二)“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读山海经》其一)。并且即使他移居后的南村是古直及日本冈村繁所认定的浔阳近郊,也丝毫不会影响到陶公“固穷”、“任真”的气节。因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何况还有与陶公志同道合的众多“素心人”呢!陶公家园附近的环境也十分美好:“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其一)。
  《和郭主簿》二首写于陶公38岁居家丁忧时。第一首描绘了美好的夏日田园生活:“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用拟人手法写林贮清阴,风开我襟,展现了树林和凯风的勃勃生机和善解人意,使人心旷神怡。第二首中则展现了“和泽周三春”之后“清凉素秋节”的萧瑟景象和芳菊、青松的秀姿卓杰。《饮酒》第七、八两首,通过秋菊、青松喻其高洁孤直,表明了自己傲立于世、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其七)“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其八)秋菊和青松是陶公非常喜爱、经常吟颂的审美意象。诗中既以它们自况,又是陶公与它们互借:秋菊、青松是陶公的物化表现,陶公则是秋菊、青松的人格神化。应该说陶公能够终生躬耕田园,秋菊、青松等自然界中美好、高洁、坚强的物象也给了他信心,陶公从它们的形象、性格中也吸取了许多力量。加上其他的许多合力,才没有改变其躬耕田园的志向。
  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还表现在继承了建安诗人的传统,写了许多飞鸟形象。“建安诗人写得最多的,是飞鸟的形象。他们常常用飞鸟象喻自己,象喻人生。飞鸟之被用来象喻人生,是用来象喻人生如寄。……孤鸟失群,飞鸟悲鸣,归鸟徘徊,这些有着浓重悲凉情思的意象,最足以反映出建安诗人的普遍的审美情趣。”[4]陶渊明的飞鸟形象有与建安诗人相同的象征比喻,又有许多发展,主要表现在陶公多写与飞鸟的和谐方面。如:《归鸟》叙写鸟儿与一年四季的和谐,“和风”应春,“清阴”指夏,“气清”明秋,“寒条”比冬。虽有四季之变化,但鸟儿们是“见林情依”,“遇云颉颃”,它们其情洽洽,“顾俦相鸣”,“众声每谐”,“好音相交”。已经逃脱了罗网,“相鸣而归”。如同《归园田居》所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了。这些鸟儿实际上也是陶公性格和人生的写照。《杂诗》其四则描绘了春燕的高洁、边雁居无定所的悲哀和离鹍的坚韧不拔:“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实际上是通过这几种鸟的意象展现陶公的不同境遇、坚强意志和高洁人格。清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二认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渊明此语其知道矣乎。”[5]清马墣《陶诗本义》卷一云:“(《归鸟》)二章乃渊明真性情所见,知其意始知为三代以后一人,而莫有其匹者也。”[5]
  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景象不是随意点缀的闲笔,而是诗文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构成。本来自然界的动植物无所谓善恶,许多景象也无所谓美丑。美不自美,善不自善,因人鉴之,因人赏之。万事万物纳入了人的评判标准后,也就有了美丑善恶之别,或者因人的需要也就只能委屈其他了。既然有了美丑善恶等等之别,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有的人可能只热爱自然界中的美景、乐景、善景,而对悲景、丑景、恶景,大多数人可能就是心而厌之、心而惧之了。陶公诗文中描写的大量自然景象,涉及到的数百个自然名物,包含了自然的和人为标准的真、善、美、乐与悲、丑、恶、幻。由于陶公“质性自然”、酷爱自然,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沐浴在家乡的自然风光中,因而他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飞鸟禽兽、风、云、雨、时节也就非常熟悉。他笔下的自然景象相互之间大都是和谐的,而在具体描写中又分三种不同的感情态度:对器物、江河、地名、居所,陶公只作客观的记叙,对树木花草,一般作以我观物式的描写,将诗人的感情寄托其上,而对飞鸟禽兽、风、云、雨、时节则既作客观记叙,又作主观抒情,即既忠实地记录了它们的喜怒哀乐、离合、孤寂、疲倦等与人具有的心理状态,又描绘了诗人与它们感情互动,心灵相通,同欢共乐,同悲共苦。如他在“偶影独游”“景物斯和”的暮春时,能够“欣慨交心”(《时运》)。而在《于王抚军座送客》中,通过“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写秋日的凄厉萧瑟,借以表现送客时的离愁之情。总之,陶渊明与自然的交融,大都“有如佛家所说底‘千灯相照’,互相增辉”。[5]这样万事万物也就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如同人那样具有勃勃生机。而陶公又以诗人、哲人的胸襟与眼光,闲静地毫无功利地进行审美观照,对自然景象中的真、善、美、乐,能怀着淳朴深厚的感情,而对其中的悲、丑、恶、幻,陶公也能与它们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与陶渊明同时代的许多玄学家没能达到,后世的许多文人也没有达到;这种和谐,其中有的已达到了水乳交融、鱼水合欢的程度;这种和谐,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意境。

  2.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认为短暂的为官是“久在樊笼里”,他本人也如“羁鸟”和“池鱼”那样非常的不自由,而对回归田园则视为回到了“旧林”与“故渊”,是“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由于陶公“性本爱丘山”(引文同前),因而他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家人亲朋宴游其间。他经常游乐的地方有家乡柴桑县的栗里、上京、南村及附近的庐山等地。陶公诗文中有多篇记录宴游,如:“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归园田居》其四)他也曾与从弟敬远在“静月澄高,温风始逝”的秋日,“三宿水滨,乐饮川界”(《祭从弟敬远文》)。在“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的美景中,陶公邀请刘柴桑“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正月的斜川是:“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游斜川》序),因而陶公“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同上)。清方宗诚《陶诗真诠》称赞道:“‘气和’八句(指“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会邱;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笔者注),炼字自然,写景如画。”[5]袁行霈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游斜川》诗便是一首颇富理趣的山水诗了。”[6]
  在魏晋时期,山水游乐已成为士人的一种风尚。两晋时期豪门势族还修筑了许多私家园林,供他们游乐赋诗作文。《晋书·刘琨传》载:“时征南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日赋诗。”特别是谢灵运在多处庄园大造假山美景。但有意味的是,尽管这些园林极其精致、非常美丽,石崇也仅留传下来文字优美的《金谷诗叙》,谢灵运虽然留下了许多山水诗,但总体水平却远逊于陶公。这不能不说,有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