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古代男色成罪过
十大古代官府雷人的幽默…
古代风水术“镇法”和“…
我国古代星象五行划分法
古代天文历法名词五行解…
古代治历的方法
中国古代皇帝取名中的五…
古代的“正月”指的是什…
关于古代看风水的九种概…
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
最新热门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中的武当道教文化

时间:2009-8-8 16:53:30  来源:不详

  [摘 要]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涉及武当道教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极具认识和利用价值。本文对其中关于武当山得名认识上的偏差予以了驳正,并对明成祖大力营建武当山的深层次原因作了深入探讨。与此同时,对诸多游记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武当道教渊源、真武传说、道士修炼及其日常生活等情况,也作了全面梳理和深刻分析。

  [关键词] 武当山;道教文化;山名;营建;道士生活;认识和利用

  Abstract:Wudang taoism culture finds best expressions in ancient literary travel notes about Mt.Wudang, which is valuable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t.Wudang.This paper rectified deviation inunderstanding the naming of Mt.Wudang, and made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that the Ming emperor ZHU Di built Mt.Wudang energetically.Meanwhile,this paper sorted out and analysed thoroughly the origin of the Wudang Taoism,the Legend of Zhenwu,the religious self-discipline and daily living of the Taoism priest,ect.implied in lots of works of travel notes.

   Key words: Mt.Wudang; the Taoism culture; the name of mountain; build; the living of the Taoism priest; understanding and exploiting
   
  
  一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是继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之后的又一座道教名山。慕名前来朝拜观光的历代道教信徒、政府官员和旅游者,一为武当山绝美风光而来,一为武当山道教繁盛而来。在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有关武当山道教及道教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自然也就成了永恒的主题。
  武当山别名很多。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沔水注》记载:“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又曰仙室山。……亦曰谢罗山。”[1]23296在众多名字当中,尤以太和山、武当山最为古老,也叫得最响。据《正蒙·太和》解释:“太和”就是“道”[2]2-3。由此可见,武当山的别名太和山,就是源于道教。武当山和太和山这两个名字相比,当数太和山一名更为古老。《九五经结天地历》就曾这样记载:“乃考翼轸之下,有山曰太和,故老相传云:上古玄武得道飞升之地,更太和之名,就封武当山。”[2]58元人刘道明在他的《武当福地总真集》中也是这样认为的:“是山先名太和,中古之时,天地定位,应翼、轸、角、亢分野。玄帝升真之后,故曰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焉。”[3]48上述两条引文,不仅说出了太和山一名早于武当山这一事实,并且也明言武当山一名的来历:源于玄武(宋代因避讳,改“玄”为“真”)在此修炼,飞升成仙。这个说法在一些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宣扬。如明王世贞在《游太和山记》中说:“谓武当者,非真武不得当也。”[4]14明汪道昆在《太和山记》中也说:“南山如负扆,信非元武(因避讳,也改‘玄’为‘元’)不足以当之。”[4]106明徐学谟在《游太岳记》中也说:“山故名武当,非玄武不能当之。”[4]152众口一词,似成定论。然而历代包括现今的一些较真的有识之士,对武当山的名字源于“非玄武不能当之”一说屡有微词:一是源于用字假借。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道教》所载的今人王家祐、沙铭寿两先生的《武当山命名考异》一文持有此观点[3]51。二是清代王概、今人王一军先生的“武力阻挡外力”说。清王概在他的《大岳太和山纪略·图考》中说:“纪武当者,谓惟真武之神是以当之……夫山之奉元武者多矣,此何独以武当名?”他进而又说:“均阳至此房陵,西通蜀汉,北接终南,山菁险深,自昔防之。且襄为重镇,南北朝关陇之师,多出武当,前代建武当郡、武当军、武当路以扼之。”[3]52今人王一军先生在他的《“武当”语源研究》一文中,详细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武当山及武当山地区大大小小的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大事件20多起,且认为古“当”、“挡”二字通用,以此来证明武当山得名系“武力阻挡外力”说的确凿无误[3]52-53。对此观点,笔者持赞赏和支持的态度。《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武当县》载:“(武当县)汉置。以武当山名。”[5]《汉书·地理志》“武当”地名下面,班固无注。“则是秦亦以武当为县名,汉因之而不改也……县之得名由此。”[6]《后汉书·郡国志》载:“武当有和城聚。”刘昭注引《荆州记》云:“县有女思山,南二百里有武当。”[7]从以上所引资料可知,武当山名与武当县名联系紧密,而武当县在秦汉时已有建制,固武当之名最晚晚不过秦汉。至于武当山名与武当县名孰先孰后,因手头资料有限,似不好妄下结论。但就一般情形而言,似应县名源于山名,况近人臧励龢、今人潘行藻及张培玉先生均持此说[8]。
  再则,玄武本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而将其人格化,则最早见于《山海经》和屈原的《远游》。这说明,有关真武神的传说,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2]57-58。而将真武神化则源于唐中晚期成书、北宋时期传出的《玄天大圣真武本传妙经》一书,后又续有《真武启圣记》、《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等书问世。直至北宋晚期,武当道士张明道编成了《玄帝实录》一书,才完整地叙述了真武的出生、修行、降魔、受封的神话,明确真武的寓所为八百里武当。到此,真武的传说和神话才真正完全形成[9]。并且经过进一步演绎,将真武说成是净乐国(神话传说中位于西域的仙国,一说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太子,系玄武托胎于善胜皇后所生,后受玉清圣祖紫元君督引的京城一紫衣道人指点,越过大海,到武当山修炼[10]。由此可以看出,真武修炼后飞升成仙的传说最早传播于北宋,而武当之名则最迟在秦汉间已有,因此武当山名出自“非玄武不能当之”一说显然不妥。对将真武附会为净乐国太子的说法,明代的袁中道在《游太和记》中曾嗤之为“俚甚”(意思是很俗气),“无足存者”。在该文中,他还借用陶贞白与杨许等往来的传说,认为真武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与蜀山的女儿所生之高阳氏,且说“尚有可信”之处[4]49。袁氏之说虽未必可信,但他怀疑陈说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而明代的顾璘则更是在他的《游太和山记》中直言:“按真君其书所传,(真武)本清修得道士也。”[4]9在朝野上下一片神化的氛围中,此说也确振聋发聩。《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155卷·武当山部汇考一》引经据典,说得更为可信:“《图经》引《道书》载:真武开皇三年三月生,生而神灵,誓除妖孽,救护群品。舍俗入道,居武当山四十三年,功成飞升,遂镇北方。人召而至,语以其故,妖氛顿息。”[1]23296根据《道书》所言,真武确有其人,并且指明他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原本凡人,然生而有志,后来才“舍俗入道,居武当山四十三年,功成飞升”。这说明,最晚在隋代,真武还未跟玄武神搭上界。这条史料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上述所引几条史料说明,真武在历史上是个真实的存在,是一个隋代飞升成仙的武当山道士,与玄武无关。之所以从宋代开始,把真武与玄武扯在了一起,完全是因为一些人刻意给道教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壮大其声威和感召力而已。
  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历史久远。据《太和山志》记载,自周康王以后的两三千年,武当山一直是我国宗教活动的圣地。东汉末年道教诞生后,武当山就被尊为“仙山”、“道山”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山就成了隐居学道者荟萃的活动中心。南朝刘宋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山高巃峻,若博山香炉,岧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兽所逐。”[1]23296而且自北宋以后,武当山又成了道教所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源圣地[2]2。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以张陵(又名张道陵)在四川鹄鸣山(今四川崇州市西北青城山一带)传播五斗米道为其发端的。因此,青城山作为道教的祖庭,即道教第一大名山可谓当之无愧。然而武当山为何接下来又成了另一座道教名山了呢?我们可以推想,道教自四川诞生后,当然会沿着蜀道向东传播,而武当山地处秦巴山区,系秦岭、巴山余脉,且风光清幽。“天下名山僧占多。”顺理成章,武当山就会成为道教流布的又一座天下名山。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推崇(李氏视道教尊神之一的老子为自己的祖先),武当山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名扬天下。贞观年间(627-649),均州太守姚简在此建立五龙祠,正式揭开了营建武当道场的序幕。以后又陆续建成了太乙、延昌、神威武公新庙等庙宇。宋代帝王又尊奉其先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之一的财神,当然也极力推崇道教的武当真武之神,致使武当山建筑规模更大。宋真宗赵恒为“虔思报德”、“永耀鸿祯”,于天禧二年(1018)下诏“升祠为观”。自称“受命天地合德”的元朝帝王,也“大兴老氏之教”。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下诏,“改观为宫”,后又大建元武殿。而到了明代,由于明成祖大力营建武当山的非凡举动,致使武当山的营建达到了鼎盛阶段[2]3。加之明成祖和明世宗两次赐名,使得武当山的声名愈发显赫。另外,灵应、神化的推波助澜,也是武当山雄踞五岳之上的又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明王世贞在《游太和山记》中就曾直言不讳地评说道:“自文皇帝(即明成祖)尊宠之,而道家神其说,以为修道于武当之山,而宫其巅。山之胜既以甲天下,而神亦遂赫弈,为世所慕趣。”[4]13并且他还慨叹道:“(武当山)一旦遇真主以疑似惟重之迹,而膺特拜,遂超五岳而帝之。宫殿大者拟建章,小者凌祈年望仙。道流非耕蚕而衣食者以万计,奔走四海之士女,争先而恐失,号泣鼓舞。”[4]29通过这些文字,也通过明代留存下来的武当山游记文学作品大大多于历代前朝的事实,我们不难想见武当山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位置,也不难想见该山建筑的奢华和空前的繁盛。
  
  二
  
  宋元以降,道教在全国迅速发展。特别是到了元代,原来的多个教派经过南宋以来的逐渐整合,加之元代最高统治者的优待礼遇,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