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山西民间占卜习俗
民间岢岚县的捏油灯
民间风水派别
杨公入门断民间秘术
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
孔子到底长啥样?民间发…
历经元明清代 祭祀成吉…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伪科学”一词是否阻碍…
“媒体作用”使民间艺术…
最新热门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的另类形象

时间:2009-8-8 16:53:47  来源:不详
(泪科)(辽)仁兄为何不乐?( 关)贤弟俺本是飘零孤馆客中人,何劳你珊竹叶在樽前畅?(第13出)
  《三国志玉玺传》中关羽更是经常流泪,甚至大哭。下邳兵败,关羽为保二嫂忍辱投曹操, 因牵挂刘备、张飞,不知其生死,于是“将军落下珍珠泪”(卷7)。关羽与曹操约三事后 ,去请示二嫂,“云长一见夫人到,低头下拜地埃尘。放声大哭连称罪,惊倒夫人两个身” (卷7)。关羽江夏借兵归来,便问糜夫人,“玄德见问双流泪,便说当阳一段情”,“兄 弟说完俱叹息,思量糜氏泪纷纷”(卷12)。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也叙及关羽的哭,但大多是为刘、张兄弟之事而哭,显的是兄弟情 义。而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则不仅为兄弟哭, 还为亲人哭,为自己哭,既显兄弟情义,又显儿女情怀。
  除了哭以外,民间叙事文本还叙写了关羽各种各样的笑,有欢笑、冷笑、傻笑、假笑等。
  《三国志平话》卷中写道:“当日天晚,去二嫂宅内,见二嫂灵前烧香奠酒啼哭。关公笑曰 :‘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甘、糜曰:‘叔叔醉也?’关公曰:‘听得哥哥在冀王袁绍 处见有。嫂嫂收拾行装,来日辞曹丞相,往袁绍处。’关公却归本宅。”
  《花关索传说唱词话》中刘备阆中受困,修书向关羽求救,“关公接了书来看,微微冷笑 两三声”。
  《古城记》中关羽原谅张飞后,张飞让关羽笑一笑:(张)二哥,你不怪我了,请笑一笑 才是。(羽笑科)(第29出)
  《三国志玉玺传》卷6貂蝉听说关羽要置她于死地,于是哀求关羽,“云长假意微微笑, 我今不斩你之身。你当剪烛多明亮,待我观书坐一更。美人只得回身转,尖尖玉手剪红灯。 眼中珠泪犹还滴,粉面油头已落尘”。
  概言之,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的哭和笑,把关羽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刻画得极其真实生动, 乃人性化叙事。文人叙事文本中虽也写到关羽的哭和笑,但并没有如此丰富细腻,且突出的 是超凡英雄的哭和笑。
  2享有妻室儿女私情的关羽
  与文人叙事不同的是,民间叙事对关羽的妻室子女颇感兴趣,并且众文本各有叙写。《三国 志平话》中关索只出现一次,关平并未和关羽一起遇难,关羽还有一女。军师平云 南,征南蛮时,关索在其中。《寿亭侯怒斩关平》杂剧中王夫人为关羽之妻,关平为王夫人 之子。《花关索传》说唱词话中关平为胡金定长子,关索为次子,未提及关兴,关羽还有 一女。关羽死后,关平还在,关索为父报仇。词话中还写了关索寻父、关羽认子和关羽夫妻 团圆之事。《三国志玉玺传》中关平乃关羽义子,也是长子,与关羽一同遇难。关索为关羽 次子,花氏所生,20岁即归天。关兴为关羽后妻胡氏所生,胡氏还生有一女。关羽死后,关 兴为父报仇。弹词中关羽受命守荆州后,即接妻子花氏和儿子花关索至荆州,夫妻、父子团 圆,“蒲东已接夫人到,公子花关索一人。夫妻父子团园(圆)会,守镇荆襄得太平”(卷 17)。关羽50岁时,“结发夫人身故世,续弦又娶姓胡人。关索舍人年二十,边廷二次 立功名。天上星辰来降世,功成只便要归云。玉皇旨召回天界,不敢凡间久住停。年方二十 归天去,止存兄弟字关兴。却是继夫人所出,十分雄伟貌超群。小姐一人年纪小,兄妹双双 胜宝珍。公子关平为长子,关兴排做二郎君。兄弟二人多和气,共为手足至亲人。关平伶俐 多忠孝,爹娘爱惜胜亲生。婚娶名门年少女,夫妻和顺孝双亲”(卷17)。弹词不仅叙写 了关羽的前妻、后妻,还写到了其下一代关平的婚姻,可见民间叙事文本对世俗人情的描写 是乐此不疲的。即便是叙写被尊为圣人的关羽时,也不例外。
  从民间视角塑造关羽形象,除了忠、义、勇、智的高大形象外,作为一个 凡人,必然不是十全十美的,必然具有凡人的性情,有喜怒哀乐,有家庭生活。民间叙事叙 写了关羽的喜怒哀乐、妻室子女,乃人性化叙事,更平民化,更易于被下层民众理解和接受 。
  
  二、 民间叙述文本另类关羽形象塑造的底蕴
  
  桃园结义、辞曹归刘、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是民间叙事文本与文人叙事文本共同叙写的大 故事,而结义姚宾、阆州救兄、喝倒萧墙、劝兄娶妻等小故事只见于民间叙事文本,不见于 文人叙事文本。由此,元明民间叙事文本在忠、义、勇、智之外,还塑造了另一面目的关羽 形象。当然,前者为主导形象,后者为次要形象。然而,若把这些民间叙事文本当作一个大 的复合文本,把大小故事联系起来分析的话,关羽的整体形象显然出现了分裂和矛盾:一极 忠极义,一不忠不义;一沉着机智,一头脑简单;一英雄,一小人。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的这些小故事偏离史传,想像力丰富,非常感性。民间叙事塑造关羽 形象时,时时戏谑关羽,调侃关羽,使得关羽形象具有喜剧色彩。而文人叙事除了对关羽的 正面品质有所提升、强化以外,并没有过多偏离史传。文人叙事塑造关羽形象时,对关羽 怀着严肃、敬仰的态度,关羽形象具有悲剧意蕴。相对而言,民间叙事体现的是关羽形象与 史传关羽、信仰关羽的背离,文人叙事体现的是关羽形象与史传关羽、信仰关羽的统一。
  此 外,整体观照大故事和小故事来看,民间叙事既写关羽的超常之处,也写关羽的平常之处; 既刻画了关羽的忠义赤心、神威神勇,也叙写了关羽的诸多小缺点、凡人性情和凡人生活。 而文人叙事只写大故事,更多地是把关羽作为神和圣来塑造的。在人性与神性之间,民间叙 事更多的向现实的人性一边倾斜,是一种人性化叙事,体现出了平凡与可亲;文人叙事更多 的向理想的神性一边倾斜,乃神性化叙事,体现出了崇高与神圣。
  那么,民间叙事文本中为何会出现这类关羽故事呢?为何会塑造这种关羽形象呢?关羽形象 为何会出现民间叙事和文人叙事的这种差异呢?这可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创作心理上看,民间叙事主观上并非有意识地要塑造这种另类关羽形象。另类形象 是与文人叙述文本中的形象相比较而言的。
  简单的说,文人叙事中的关羽形象受正统的史传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模塑,因而更具有崇高感 和典范性,更容易被文人理想化[注:参见石育良《〈三国〉与〈水浒〉:两个英雄世 界》,载《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第84页。];民间叙事中的关羽形象除了受精英 文化的影响渗透外,还受民间传说的影响,受民间视角的牵制,因而更平民化,更容易被民 众按现实中的凡人去想象。
  民间叙事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或者没有形象塑造的意识,或者形象 塑造的意识不强,未将形象塑造当作叙述的重点。从大的方面说,所有民间叙事文本,关羽 形象各个不同,经常自相矛盾;从小的方面说,同一文本关羽形象也经常出现分裂。这些, 民间叙事并没有一个 统一的形象基调,没有鲜明的形象塑造意识。民间叙事的叙事主体首先思考的是关羽的什么 故事最有趣,而不是怎样去塑造关羽形象、怎样使关羽形象统一的问题。
   从民间叙事的目的看,所叙写的关羽的小缺点,刻画的关羽的负面形象,都是笑着讲给听众 听的,演给观众看的,旨在博人一笑,娱乐民众。它不是要写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度,也不 是要对人物进行有意识的批判以体现叙事主体的思想深度。可以说,民间叙事并没有意识到 这些故事是在嘲讽、调侃关羽,是在亵渎关圣。
  与之相对,文人叙事在故事重构、形象塑造之前,对关羽先有一个认识,对关 羽形象先定有一个基调。这种认识和基调显然是有文化意蕴的,既来源于史传关羽和信仰 关羽,又不完全同于史传关羽和信仰关羽;既不脱离史传关羽,又有所侧重和提升。文人叙 事在塑造关羽形象的过程中,以这种认识和基调去选取故事、编织故事,类似于“因文生事 ”。可见,文人叙事中关羽形象塑造是一种有意识行为,因而关羽形象统一,形象关羽与信 仰关羽一致。相对说来,民间叙事在故事重构、形象塑造之前,对关羽并非先有一个认识, 先定一个基调。民间叙事在塑造关羽形象时,以故事为主,以娱乐为主, 类似于“以文运事”,只是把 头脑中储存和想象的关羽故事讲述出来,而没有取舍和过滤的过程。民间叙事中关羽 形象塑造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弱意识行为。民间叙事在塑造关羽形象的过程中,虽然整 体上也企图美化关羽,但在故事性为主的原则下,经常出现偏差,以致关羽形象出现分裂, 自相矛盾,以致叙写了关羽的极富民间色彩的故事,塑造了多种面目的关羽形象。 民间叙事中故事要不要讲,该不该讲,主要取决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较少受关羽信仰的牵 制。因为一个是有(强)意识 行为,一个是无(弱)意识行为,一个重意义,一个重娱乐,所以文人叙事中的关羽形象儒 雅、神圣,具有悲剧意蕴;民间叙事中的关羽形象世俗、平凡,具有喜剧色彩。前者感人, 后者娱人。前者虽体现出壮美,却是离我们很远的英雄;后者虽体现出平凡,却是离我们很 近的英雄。
  第二,就接受群体来看,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塑造的关羽形象各有特点,各有自己的受众群 。
  《三国志演义》小说中的关羽形象几乎成为文人叙事形象塑造的典范,要创造新的关羽故事 ,又不背离史传关羽和信仰关羽,显然并非易事。明代文人传奇几乎没有 关戏的创作,或许与上述原因有关。既如此,为什么民间关羽故事在小说之后,还能继续创 造,继续存在?应该说,《三国志演义》并没有成为民间关羽故事创造的障碍,小说之前也 好,小说之后也罢,关羽故事同样多姿多彩。民间叙事并不以小说中的关羽形象为准绳,也 并不以史传关羽和信仰关羽为准绳,民间任凭想象随意编造关羽故事,虽然被文人斥为鄙俚 ,但它依然有市场,能够满足下层受众的审美需求。而下层受众也并不以此为怪,市井小民 、村翁俚妇依然听着,看着。民众没有那么高的文学素养,不懂得怎样去挑剔故事,不懂得 关羽形象 如何出现了分裂。接受主体没有意识到其所看所听的关羽故事正在亵渎关圣。台上关羽的喜 剧形象、负面形象并不防碍台下人们对关羽的顶礼膜拜,并不影响关庙里的人来人往、香火 不断,只要那个赤面长髯、持青龙刀、骑赤兔马的神威凛凛的关羽出现,人们就非常感兴趣 ,就非常喜欢看。民众在看戏、听故事之前和之后,都铭记关公是神,丝毫亵慢不得,但看 戏、听故事之中,则以故事为主,以娱乐为主。
  第三,从关戏演出的文化功能来说,不同阶层演出关羽的目的相差很大。上层关戏演出的情 况,由于资料欠缺,难 以了解真实面目。明代戏曲家屠隆(1543-1605)的《昙花记》为文人家宴或贵族官长家常 演的戏曲,其中关羽以真君的身份在剧中出现了三场。王安祈在《明代的关公戏》一文中, 通过《昙花记》天绘楼刊本所制凡例,推断关戏演出时的慎重是显然的,观众与演员的肃穆 心境、恭谨态度也是必备的①[注:参见王安祈《明代的关公戏》,载其《明代戏曲五论》,台北大 安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200页。]。可见,上层关戏的演出是非常严肃、慎重的,与信仰关羽 相一致。可以想见,关戏在上层的演出,注重的是其教化功能和艺术功能。
  民间关戏的演出,可以说是借神娱乐,大众狂欢,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关帝,也是毫不例外的 。山西潞城万历二年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记载了民间关戏演出的一些情况 。其队戏《五关 斩将》一目,至今潞城农民还能够演出。非常奇特的是,关公骑马过五关斩六将,不是在一 个舞台上演出,而是骑马奔驰在村巷中,过一关换一个舞台,连续登上五个 舞台才演完此剧。过五关途中,“关羽”还可随意与观众谈笑,甚至取吃街上小贩的食物②[注:参见张之中《队戏、院本与杂剧的兴起》、黄竹三《我国戏曲史 料的重大发现——山西潞城明代〈礼节传簿〉考述》,载《中华戏曲》三辑,山西人民出版 社1987年版,第160,145-146页。]。民间关戏的演出,虽是为了迎神,实际上是一种群众性的游街走巷闹社火,旨在自娱娱 人,正如黄竹三所云:“酬神只是形式,娱人才是目的。”[2]142关戏在民间的演 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