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八卦在武术及中医中的应…
一个警察眼中的修脚女
补课永远是众多学子心中…
这一年,一个个公众眼中…
《四世同堂》中的官场“…
京剧——“国粹”,还是…
小心辨识窗帘定做中的猫…
追踪:湖南局长撞人案中…
我眼中的微软激情文化
求则:与工作中的老板以…
最新热门    
 
唐诗中的“龙城”与“卢龙”

时间:2009-8-8 16:53:48  来源:不详
处的辽西之地,甚至出于艺术夸张的需要而不顾地理方位;(注:案《颜氏家训集解》卷4《文章》云:“文章地理,必须惬当。……萧子晖《陇头水》云:‘天寒陇水急,散漫俱分泻。北注徂黄龙,东流会白马。’此亦明珠之,美玉之瑕,宜慎之。”清人卢文弓召注曰:“案:陇在西北,黄龙在北,白马 在西南,地皆隔远,水焉得相及。”王利器先生加案语曰:“所侈陈之地理,皆以夸张手法出之,颜氏以为文章瑕,未当。”对这种写法,古今人仍有误解者。如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21《李太白诗误》条云:“李太白诗:‘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按《史记》言……乃知汉与匈奴往来之道,大抵从云中、五原、朔方。明妃之行,亦必出此。……而玉关与西域相通,自是公主嫁乌孙所经,太白误矣。”(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道光十四年黄氏家刻本,1985年版,第1595页。)又如唐人上官仪《王昭君》一诗有句曰:“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刘南扬先生《唐诗通论》评说:“玉关即玉门关,金河,今名黑河,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咏王昭君而言玉关,误矣,其后李白《王昭君二首》之一亦同此误。”(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58页。))第三,诗中往往以处在华北、西北地区的边关要塞与“龙城”相对,如用玉关、天山、轮台、马邑、雁门来与“龙城”作对句,都是一东一西,说明当时人把玉门关、雁门关一带看做是中原与外裔在中西部地区的分界线,而把龙城一带看做是中原与外裔在东部地区的分界线;第四,早在南北朝诗人的笔下,就将“龙城”与李广牵连起来,且为“飞将”冠上“长安”字样,说明当时的诗人并不以“龙城”代指右北平。综合来看,南北朝时期诗歌作品中的“龙城”,是诗人在创作以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歌时,舍弃原始本意,仅取它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出入东北边境所必经过的这一点,并形成一个艺术化、典故化的地理概念,即借指边城边关,或泛指边塞边境。故在解读时,不可将其拘泥或坐实为某一具体地点,否则,就会重蹈像颜之推等人那样的对艺术作品误解的覆辙。既然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在作品中对“龙城”作如此用,那对唐人来说,已是约定俗成的典故旧事,如以上所录的吴均《战城南》、吴均《咏怀诗二首》之一、梁简文帝《陇西行三首》之一、《赋得陇坻雁初飞诗》、梁元帝《燕歌行》就被收在供创作诗文用典的《艺文类聚》等类书中,当诗人要用典故时,便从中拈取,以示出处有据,并不会先考证一番后而用之,此亦古代文学创作史上使用典故的一条通则。

  由此再来看本文开头所提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此句中的“龙城”就是边城边关的代名词、借用语,既不实指十六国时期前燕所置之“龙城”,也不是误指汉代右北平郡,更不是指匈奴祭天之地。这种把具有代表性的某一具体地名借用来指某一地域的写作方法,也并非仅此一见,如借用“咸阳”、“长安”来指京城或京城地区,就屡屡见于历代诗文之中。而且,从修辞艺术上讲,“但使龙城飞将在”是一种倒装句法,顺着意思读即为“但使飞将在龙城”,谓只要是李广或类似李广的名将坐镇边城、驻守边关。此句之所以要倒装,是为了平仄合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二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合乎格律。一旦按正常语序写成“但使飞将在龙城”,其平仄就变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则与下句的“仄平平仄仄平平”完全失对,很不合律。
  
  3
  作如此解读是否正确,可以唐诗中所及之“龙城”来验证。兹据中华书局断句排印本《全唐诗》、点校本《全唐诗补编》、影印本《文苑英华》,依次列出有关诗句如下。(注:案《全唐诗》卷78骆宾王《秋云》、卷535许浑《贺少师相公致政》诗中的“龙城”均指京城;《全唐诗》卷341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之六、卷352柳宗元《种木槲花》诗中的“龙城”均指龙城郡,即柳州,故不录。)
  雁门霜雪苦,龙城冠盖稀。[23]卷1王绩《在边三首》
  鸣銮出雁塞,叠鼓入龙城。[23]卷3长孙无忌《五言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
  潜军度马邑,扬旆掩龙城。[23]卷30窦威《出塞曲》
  霜结龙城吹,水照龟林月。[23]卷35李义府《和边城秋气早》
  涂山烽候惊,弥节度龙城。[23]卷36虞世南《从军行二首》
  茄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23]卷41卢照邻《战城南》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23]卷50杨炯《从军行》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23]卷140王昌龄《从军行二首》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3]卷143王昌龄《出塞二首》
  铁马胡裘出汉营,分麾百道救龙城。[23]卷144常建《塞下》
  是时天地阴埃遍,瀚海龙城皆习战。[23]卷203屈同仙《燕歌行》
  弭节结徒侣,速征赴龙城。[23]卷264顾况《从军行二首》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23]卷298王建《垄头水》
  楼兰径百战,更道戍龙城。[23]卷317武元衡《石州城》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别人丘垄似天山。[21]卷300温庭筠《伤将军》
  细味以上所列诗句语意,“龙城”都是作为借指边关边城、泛指边塞边境的典故辞语使用的,没有一例是能够坐实为具体所指。金性尧先生说,杨炯《从军行》、沈亻全期《杂诗》、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都是泛指辽西地区[24]175,庶几近之。下面再依次列出有关“卢龙”的诗句。(注:案《全唐诗》卷392李贺《追赋画江潭苑四首》之四诗中的“卢龙”指卢龙山,即金陵狮子山,故不录。)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23]卷1唐太宗《于北平作》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23]卷84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证》
  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23]卷120李昂《从军行》
  东出卢龙策,浩然客思孤。[23]卷211高适《塞上》
  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23]卷236钱起《卢龙塞行送韦掌记》
  不卖卢龙塞,能消瀚海波。[23]卷238钱起《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23]卷270戎昱《塞下曲》
  卢龙已复两河平,烽火楼边处处耕。[23]卷477李涉《奉使京西》
  三代卢龙将相家,五分符竹到天涯。[23]卷477李涉《与梧州刘中丞》
  卢如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之二:卢龙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芜晓不飞。[23]卷688
  案“卢龙塞”从古就是出入东北边地的著名塞道,至唐依然。上文说过,唐代不仅因袭隋朝卢龙县,还新设卢龙府、卢龙军,而卢龙塞属其所辖。这对唐人来说,既是现实实有之地,又是旧地名与新地名并存之地,还是常年战事不断之地。所以,唐诗中的“卢龙”比较复杂,这从上面所列诗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既有写实的,如唐太宗、陈子昂等人所写即是;也有用典的,如李昂、卢如弼等人所写即是。不仅如此,就是在同一人之笔下,也有既写实又用典的情况,如钱起《奉送户部李郎中充晋国副节度出塞》与李涉《奉使京西》中的“卢龙”即属前者,而钱起《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与李涉《与梧州刘中丞》中的“卢龙”就属后者。而且,唐中期以后,朝廷失去对卢龙的控制,落入处于半独立王国的河北藩镇的手里,“卢龙”一辞也由此逐渐改变原义,由今典演化为故典,成为“龙城”的同义语,也是借指边关边城或泛指边塞边疆。当诗人在创作中涉及边塞题材的时候,对于“龙城”和“卢龙”就会不分彼此,只是根据个人习惯来使用,此即唐诗中经常混用的缘故。
  综合以上众多诗例来看,吴均、卢思道、王昌龄、温庭筠等人都将李广与“龙城”牵连起来,绝非是一种巧合,而是诗歌创作中的用典习惯,此其一。在众多涉及“卢龙”一辞的诗例中,没有一例是将卢龙城简称为“卢城”的,此其二。故王昌龄《出塞》诗原本就写作“龙城”,而不可能是“卢城”之误。之所以会出现“宋椠本《王荆公百家诗选》‘龙’作‘卢’”的情况,道理很简单,宋人中也有与清人一样对“龙城”一语“颇以为疑”者,在未求证之下便作了妄改。
  关于“宋椠本《王荆公百家诗选》‘龙’作‘卢’”是否确实的问题,将另拟专文,从文献校勘的角度加以考论,暂不赘述。
  
  [参考文献]
  [1] 阎若璩.潜邱札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陈友琴.长短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3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沈祖.唐人七绝诗浅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 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 马茂元.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9] 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5.
  [10] 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 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 黄肃秋,陈新.唐人绝句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14]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 北京:中华书局,1957.
  [16] 李永祥.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5.
  [17] 孙其芳.“龙城”试解[J].文学遗产,1980(3).
  [18] 彭庆生,曲令启.诗词典故词典[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0.
  [19] 陈贻.增订注释全唐诗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0] 逮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 李.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22]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3]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4]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补释[M]∥学林漫录:五集. 北京:中华书局,1982.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