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由《文心》、《孙子》看…
古代文学论文《文化:中…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
《文心雕龙》诗学范式转…
浅谈《文心雕龙》中的“…
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
刘勰《文心雕龙》思想体…
《文心雕龙》批评文体三…
《文心雕龙》的文体构成…
最新热门    
 
《文心雕龙札记》“章句”之解读

时间:2009-8-8 16:53:53  来源:不详
大要本于挚虞”。
  关于句末用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适当的韵脚,将使诗歌紧凑和谐、声情并茂。对于诗赋用韵,刘勰《章句》的观点是:换韵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辞气、避免单调,“若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贾谊、枚乘用了两个韵就转韵,刘歆、桓谭的赋,用了一百句还是不转韵,也是各有各的用意。刘勰主张用韵和转韵应当折中,“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两韵一转,显得急促,百句不转,念起来会感到疲劳,折中用韵,能够保证自己的作品不出毛病。纪昀在《文心雕龙辑注》中曾称赞刘勰此段论押韵特精。
  陆机的《文赋》在研究创作时,已经认识到音韵的美,“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无常,固崎錡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若没有掌握用韵规律,写出的文章便会声律不齐、有劳唇吻。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也谈到句中调和音节的重要性,“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奚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在此刘勰提倡“折之中和”,但究竟以几韵几句为宜,他并没有说明,范文澜先生在给《文心雕龙·章句》作注时,据《章句》篇中所提到的魏武、陆云论赋的线索和具体作品多方考证,得出结论,推知“彦和所谓折之中和,是四韵乃转也。”[9]
  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十分赞成刘勰对于句末用韵的探讨:“其云折之中和,庶保无咎者,盖以四句一转则太骤,百句不迁则太繁,因宜适变,随时迁移,使口吻调利,声调均停,斯则至精之论也”。但他进一步指出,韵脚贵在调剂,不能千篇一律,这些关于音律配合的探索和见解,对于研究汉语的特点和研究作品的语言表达效果有重要作用。
  (二) 虚词在章句中的作用
  既然汉语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构成句子,巧妙地运用虚词,可以使句子更加连贯照应,文章的组织更加严密。吴讷《文章辨体》引《诸儒总论作文法》“诗文助辞”对“语助”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文有助辞,犹礼之有傧,乐之有相也。礼无傧则不行,乐无相则不谐,文无助则不顺”。[10]1283刘勰当时已经认识到了虚词的重要性:“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刘勰强调,善于运用虚字,将使数句之外用上一个虚字就会得到助益。如果虚词运用不当,就会造成“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因此,虚词在黄侃先生的“章句”论中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刘勰在《章句》篇的最后论述了虚词及其虚词的用法,刘勰首先总结了《诗经》和《楚辞》用“兮”字的特点,是在句中加入“兮”字,作为“语助余声”,但对于文意没有什么帮助。刘勰从虚词的语法功能和句中位置出发,把虚词分为“发端之首唱”“劄句之旧体”“送末之常科”三类,这是刘勰对虚词研究的巨大贡献。
  《文心雕龙·章句》虚词观及对后世虚词研究的发展有启发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刘知几的《史通》基本沿用刘勰的观点,《史通·浮词》“夫人枢机之发,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10]1284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列“虚字”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和《文心雕龙·章句》的分类没有本质的区别,马建忠在给“介字”、“连字”、“助字”下定义时,曾一再提到《文心雕龙·章句》,很明显,汲取了刘勰的观点。
  骈文作为骈四俪六的文章,注重对偶,往往用实词砌成整句,文气易滞,所以刘勰给予虚词以恰当的评价,强调虚词的妙用,显示出了他的真知灼见,如孙德谦所言《六朝丽指·论虚字》:“作骈文而全用排偶,文气易致窒塞。即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9]1287黄侃先生对刘勰关于虚词的认识给予高度的评价,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他对虚词的认识,他探讨了虚词的来源,批评了“语词”(指虚词)多无本字的观点,“夫言语词无本字,则不知义之所出;言语辞无实义,则不知义之所施”。所以,他依据《说文》及有关传注之言,参阅王念孙、王引之及俞樾等书,对67个虚词进行了考证和诠释,他打破了对虚词进行孤立研究的传统方法,他不仅看到了不同类虚词的区别,也注意到了虚词之间的联系,指出:“凡古籍常用之词,类多通假,惟声音转化无定,如得其经脉,则秩序不乱,非夫拘滞于常文者所能悟解也。”他列举了五条关于文言虚词的研究意见,值得我们在虚词研究和阅读古籍时注意。
  尽管“文学”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带有不确定性,从最初广义的文学含义即文章和博学,到专指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再至文学的现代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性的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11]。但文学对语言有着休戚与共的依赖关系,语言文字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有必要从“文本”出发,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以“章句”即有关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为根本,做出尽可能接近古人原意的解释,或以此为基础阐发,以避免空疏之谈。
  
  [参考文献]
  [1]周勋初.黄季刚先生《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M]∥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0.
  [2]吕思勉.文字学四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84.
  [4]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170.
  [6]张志公.汉语辞章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8.
  [7]陆宗达.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44.
  [8]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362.
  [9]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85.
  [10]詹.文心雕龙义证(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5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