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隋唐时期的风水名流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最新热门    
 
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

时间:2009-8-8 16:54:29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选学"之号虽成于李善,但"选学"在隋、唐之际蔚然兴起,殊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汉书》学"为"选学"开创注释路径,其次是"选学"与"类书学"构成文事之两翼,第三是隋唐科举选士的大力推动。嗣后,"选学"作用于唐、宋两代,影响及于后世千百年,绵延不绝。

【关键词】 《文选》学 李善 《汉书》学 类书学 科举

      "《文选》学" (以下简称"选学") 专门名家,始于隋、唐之际,此点已为当今"选学"研究者所熟知。然而"选学"何以兴起,何以成名,迄未见有专题论文进行全面推究。有之,则饶宗颐先生《唐代文选学略述》一文间有涉及(1)。饶氏目光如炬,见解洞彻,惟以其大旨在总括一代之史,力求面面俱到,于"选学"之兴起,一笔带过,并未全力赴之,终不免令人有未得一间之感。兹不揣固陋,拟借饶文先机而作此专题考述,所谓狗尾续貂,恐难幸免也。
  一 "选学"之号成于李善
  据骆鸿凯《文选学》,两《唐书》言及《文选》处,计有七条之多。其中"选学"之名两见,而论其归属,最为明确者,当属《新唐书·文艺中·李邕传》: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显庆中,累擢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为《文选注》,敷析渊洽,表上之,赐赉颇渥。除潞王府记室参军,为泾城令,坐与贺兰敏之善,流姚州,遇赦还。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
  成书在前的《旧唐书·文苑中·李邕传》亦叙及其事,但不称其名号:
  父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后为左侍极贺兰敏之所荐引,为崇贤馆学士,转兰台令。敏之败,善坐配流岭外。会赦还,因寓居汴、郑之间(2),以讲《文选》为业,年老疾卒。所注《文选》六十卷,大行于时。 又《旧唐书·儒学上·曹宪传》亦云:
  曹宪,扬州江都人也。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当时公卿已下,亦多从之受业。宪又精诸家文字之书,自汉代杜林、卫宏之后,古文泯绝,由宪此学复兴。大业中,炀帝令与诸学者撰《桂苑珠丛》一百卷,时人称其该博。宪又训注张揖所撰《博雅》,分为十卷,炀帝令藏于秘阁。贞观中,扬州长史李袭誉表荐之,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以年老不仕,乃遣使就家拜朝散大夫,学者荣之。太宗又尝读书有难字,字书所阙者,录以问宪,宪皆为之音训及引证明白,太宗甚奇之。年一百五岁卒。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 较两《唐书》记载更早的史料,则见于中唐刘肃的《大唐新语》,其书卷九《著述》云:
  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贞观初,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征为弘文馆学士。宪以年老不起,遣使就拜朝散大夫,赐帛三百匹。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选音义》十卷,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夏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
  显而易见,两《唐书》乃是剿袭刘肃之说。刘肃尝为江都主簿,于当地学术掌故当有所留意,所言"选学"始末,必非虚言。
  综合以上引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选学"之得名,起自曹宪而成于李善。至于"选学"之内涵,细言之,则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曹宪既开风气又为师,为"选学"导夫先路;(2)许淹、李善、公孙罗等激流扬波,使江、淮间成为"选学"的一大重镇;(3)李善晚年"居汴、郑间","以讲《文选》为业",堪称"选学"发展与成熟的最大功臣;(4)"诸生四远至",且能"传其业",汴、郑间成为"选学"又一大重镇,其声势与规模亦当不让于江、淮间;(5)李善"敷析渊洽"的《文选注》,集"选学"之大成,并"大行于时","选学"亦终因李善而专门名家;(6)"选学"自初起至成家,其全部学术内涵不外乎两端,即"音义"与"讲授",李善则一身而兼两任。
  据《旧唐书·高宗纪下》:"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简公为宣皇帝,懿王为光皇帝,太祖武皇帝为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皇帝为文武圣皇帝,太穆皇后为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为文德圣皇后。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大赦。"可知李善"遇赦还"、"居汴、郑间讲授","选学"随之成名,皆当在上元元年(674)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检饶宗颐先生所编《敦煌吐鲁番本文选》,其中收录有"永隆年二月十九日弘济寺写"李善注《西京赋》 (法藏P.2528) 残卷,适足反映"选学"(李善注)在当时流播甚广,僧俗皆得传写。有鉴于此,我们不妨认定永隆元年(680)为"选学"大盛成名的具体年份。若再结合"选学"代表人物萧该、曹宪的事迹加以推断,则完全可以说,"选学"的兴起作为一个历史时段,当始自隋大业,止于唐永隆,前后历时约计八十年。现在来探究"选学"兴起之原因,则须在此八十年时段之内,从其代表人物萧该、曹宪、李善身上寻求答案。 二 "选学"导源于"《汉书》学"
  关于唐初"《汉书》学"之盛,以及"《汉书》学"与"选学"之关系,清代史学家赵翼(1727-1814)早有专门考述。其言广征博引,欲加节录,委实不易,今不惮辞费,以最简省之文字摘引如下:
  六朝人最重三《礼》之学,唐初犹然……次则《汉书》之学,亦唐初人所竞尚。自隋时萧该精《汉书》,尝撰《汉书音义》,为当时所贵。(《该传》 包恺亦精《汉书》。世之为《汉书》学者,以萧、包二家为宗。(《恺传》)刘臻精于两《汉书》,人称为"汉圣"。(《臻传》)又有张冲撰《汉书音义》十二卷,于仲文撰《汉书刊繁》三十卷。是《汉书》之学,隋人已究心,及唐而益以考究为业。颜师古为太子承乾注《汉书》,解释详明,承乾表上之,太宗命编之秘阁。时人谓杜征南、颜秘书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其叔游秦先撰《汉书决疑》,师古多取其义。此颜注《汉书》,至今奉为准的者也。(《师古传》)房玄龄以其文繁难省,又令敬播撮其要成四十卷。当时《汉书》之学大行。又有刘伯庄撰《汉书音义》二十卷。秦景通与弟皆精《汉书》,号大秦君、小秦君。当时治《汉书》者,非其指授,以为无法。又有刘纳言,亦以《汉书》名家。 (《敬播传》) 姚思廉少受《汉书》学于其父察。(《思廉传》)思廉之孙班,以察所撰《汉书训纂》,多为后之注《汉书》者隐其姓氏,攘为己说,班乃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发明其家学。(《姚□传》)又顾胤撰《汉书古今集》二十卷。(《胤传》)李善撰《汉书辨惑》三十卷。(《善传》)王方庆尝就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官,方庆仍随之卒业。(《方庆传》)他如郝处俊好读《汉书》,能暗诵。(《处俊传》)裴炎亦好《左氏传》、《汉书》。(《炎传》)此又唐人之究心《汉书》,各禀承旧说,不敢以意为穿凿者也。
  至梁昭明太子《文选》之学,亦自萧该撰《音义》始。入唐则曹宪撰《文选音义》,最为世所重,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悉本之。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行,淹、罗各撰《文选音义》行世,善撰《文选注解》六十卷,表上之,赐绢一百二十匹。至今言《文选》者,以善本为定。杜甫诗亦有"熟精《文选》理"之句,盖此固词学之祖也。(3)
  赵翼之说已然证明,六朝至唐初的学术风气,最重"《汉书》学"与"选学"("三《礼》学"姑置诸不论),而为"选学"者,其先又大多以"《汉书》学"名家。譬如最早为《文选》作音义的萧该,即其显例也。《隋书·萧该传》云:
  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开皇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奉诏书与(何)妥正定经史,然各执所见,递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谴而罢之。该后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咸为当时所贵。 又《隋书·阎毗传》亦云:
  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邑千户。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
  就萧该而论,其治学途径,由《汉书》而入《文选》,其"《汉书》学"成就远大于"选学",明矣哉。至于李善,也是一位"《汉书》学"与"选学"兼修的学者。读两《唐书》李善传,可知李善曾师从曹宪,继承曹氏"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衣钵,而后深入"选学",撰成《文选注》六十卷奏上,再后来始有"《汉书》学"专著《汉书辨惑》三十卷问世。不过在此过程中,有两个情况颇值得注意,一是《新唐书·艺文志四》除著录"李善注《文选》六十卷"外,还著录有"李善《文选辨惑》十卷"。《文选辨惑》与《汉书辨惑》书名相侔,应能说明二者在体例或撰写年代上必然存在较大关联;二是李善的"《汉书》学"功底,渊源有自,蛛丝马迹,昭然可寻。《旧唐书·秦景通传》附刘纳言传云:
  为《汉书》学者,又有刘纳言,亦为当时宗匠。纳言,乾封中历都水监主簿,以《汉书》授沛王贤。及贤为皇太子,累迁太子洗马,兼充侍读。
  依据上文所举饶文的考证:"龙朔元年(661)九月,徙潞王贤为沛王。善为沛王侍读,公孙罗为沛王府参军。"(4)对比刘纳言传,可知李善及另一位"选学"家公孙罗,皆曾与刘纳言同时在沛王府供职。刘乃"《汉书》学"宗匠,虽说史未明言彼此间有所师授,但揆诸常理,"《汉书》学"与"选学"学理相通,相互切磋应属可能。故李善既撰《文选辨惑》,又撰《汉书辨惑》,其根由亦当不言自明。
  如若从学术发展的历史层面作一回望,则"《汉书》学"与"选学"之递进关系,谓之如父如子,谅非戏言。正如饶先生所说:"是时《汉书》已成热门之显学,《文选》初露头角,尚未正式成学,萧该、曹宪、李善均是先行之人,萧、李兼以《汉书》名家,不特《汉书音注》有益于《文选》所收录之汉代文章,且由'汉书学'起带头作用,从而有'文选学'之诞生。"(5)即以此论为本节作一小结。

  三 "选学"与"类书学"一脉相承
  古之类书(类事之书),肇始自三国魏文帝编纂《皇览》。迄于南北朝时期,踵事增华,变本加厉,诸如《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之属,陆续修成,动辄以数百卷。下逮隋、唐之际,此道尤为风行,《北堂书钞》、《长洲玉镜》、《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初学记》等,鸿篇巨制,远迈前人,体例亦愈见精善。而与修类书诸公,则每以"该博"名闻一时。尤耐人寻味者,初起时的"选学"专家,竟多有与修类书的经历,曹宪可谓典型事例。前引《旧唐书·曹宪传》有言:
  大业中,炀帝令与诸学者撰《桂苑珠丛》一百卷,时人称其该博。
  曹宪传还盛称其训注张揖之《博雅》,继杜、卫之后复兴文字学之功,可见曹宪之所以号称"该博",惟以其深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再看稍早于曹宪的萧该,情况亦极相类。今知萧该是《切韵》成书的关键人物,事见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卷首之陆法言序:
  昔开皇初,有刘仪同臻、颜外史之推、卢武阳思道、李常侍若、萧国子该、辛咨议德源、薛吏部道衡、魏著作彦渊等八人,同诣法言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今返初服,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6)
  由此可见,"选学"初时乃"音义"之学,此种性质决定为"选学"者必当精于"小学",否则不堪任其事。除萧、曹二人外,还有一位孟利贞,差不多与李善同时,亦以"该博"称,且有"选学"撰述《续文选》十三卷。他的成名,亦得益于编纂类书。《旧唐书·孟利贞传》云:
  受诏与少师许敬宗、崇贤馆学士郭瑜、顾胤、董思恭等撰《瑶山玉彩》五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