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隋唐时期的风水名流
评《剑桥中国隋唐史》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
最新热门    
 
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

时间:2009-8-8 16:54:29  来源:不详
百卷,龙朔二年奏上之,高宗称善,加级赐物有差。利贞累转著作郎,加弘文馆学士。垂拱初卒。又撰《续文选》十三卷。
  编纂类书直接关乎"选学",事实具在,若问个中原因,读一读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序》,便当有所醒豁。其序云:
  夫九流百家,为说不同,延阁石渠,架藏繁积,周流极源,颇难寻究。披条索贯,日用弘多,卒欲摘其菁华,采其指要,事同游海,义等观天……偃武修文,兴开庠序,欲使家富隋珠,人怀荆玉。以为前辈缀集,各抒其意:《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爰诏撰其事且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号曰《艺文类聚》,凡一百卷。
  欧阳一语道破类书之真谛,所谓类书,在取"文"上,与《文选》并无两样,惟于"文"之外兼取"事",比类相从,较之《文选》储材更多,检索也更加便利而已。唐初编纂类书为何如此之盛,士子于类书有何种须求,清人成   尝有高论:
  其书皆朝命撰辑,卷帙繁多,一时士大夫从风而靡,莫不意为连缀,以为掞华摛藻之资。(7)"以为掞华摛藻之资",此乃类书之功用,不亦是《文选》之功用乎?类书与《文选》的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之同一性,盖在于此。至于编纂类书和研治"选学"之间,在学理上有何共同点,闻一多先生亦曾有其妙解,其《唐诗杂论》说:
  李善绰号"书簏",因为,据史书说,他是一个"淹贯古今,不能属辞"的人。史书又说他始初注《文选》,"释事而忘意",经他儿子李邕补益一次,才做到"附事以见义"的地步。李善这种只顾"事",不顾"意"的态度,其实是与类书家一样的。章句家是书簏,类书家也是书簏。章句家"释事而忘意",类书家便是"采事而忘意"了。我这种说法并不苛刻。只消举出《群书治要》来和《北堂书钞》或《艺文类聚》比一比,你便明白。同是抄书,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拿来和《治要》的"主意"的质素一比,《书钞》、《类聚》"主事"的质素便显得格外分明了。章句家与类书家的态度,根本相同,创作家又何尝两样?假如选出五种书,把它们排成下面这样的次第:
  《文选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初唐某家的诗集
  我们便看出一首初唐诗在构成程序中的几个阶段。劈头是"书簏",收尾是一首唐初五十年间的诗,中间是从较散漫、较零星的"事",逐渐地整齐化与分化。五种书同是"事"(文家称为"词藻")的征集与排比。同是一种机械的工作,其间只有工作精粗的程度差别,没有性质的悬殊……我们由《书钞》看到《初学记》,便看出了一部类书的进化史,而在这类书的进化史中,一首初唐诗的构成程序也就完全暴露出来了。你想,一首诗做到有了"事对"的程度,岂不是已经成功了一半吗?余剩的工作,无非是将"事对"装潢成五个字一幅的更完整的对联,拼上韵脚,再安上一头一尾罢了。这样看来,若说唐初五十年间的类书是较粗糙的诗,他们的诗是较精密的类书,许不算是强词夺理吧?(8)
  闻先生一针见血,指出"选学"(《文选》注)与类书同为"书簏",章句家与类书家的态度"根本相同",甚至举唐初五十年间的诗作为例,将三者作等量齐观,振聋发聩,实可借为本节论题的绝佳脚注。
  四 "选学"兴起的直接推动力是科举
  《通典·选举二》载:"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制,诸州岁贡三人","炀帝始建进士科"。中国科举制度自此发端。斯时考试情景,通过下面一事可窥一斑。《北史·杜铨传》附杜正玄传云:
  正玄,字知礼,少传家业,耽志经史。隋开皇十五年,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仆射杨素,怒曰:"周、孔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乃以策抵地,不视。时海内唯正玄一人应秀才,余常贡者,随例诠注讫,正玄独不得进止。曹司以选期将尽,重以启素。素志在试退正玄,乃手题使拟司马相如《上林赋》、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班固《燕然山铭》、张载《剑阁铭》、《白鹦鹉赋》(9),曰:"我不能为君住宿,可至未时令就。"正玄及时并了。素读数遍,大惊曰:"诚好秀才!"命曹司录奏。(10)杨素所试篇目多见于《文选》,可以想见《文选》在隋当已成为策试之参考模本。
  唐贞观后期,策问渐重"文词",诏书中每见"文章秀逸,才足著述"、"游情文藻,下笔成章"等语。及于高宗调露二年(680),"考功员外刘思元奏请加试帖经与杂文,文之高者放入策"(11)。《登科记考》卷二记载:"永隆二年(681)八月,诏云:'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徐松注:"按,杂文两篇,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全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际。"明人胡震亨则说:
  唐进士初止试策。调露中,始试帖经,经过,试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也。杂文又通,试策。凡三场。其后先试杂文,次试论,试策,试帖经为四场。第一场杂文放者,始得试二三四场。其四场帖经被落,仍许诗赎,谓之赎帖。(12)
  又《通典》卷一五引礼部员外沈既济疏,径称"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全唐文》卷三五五赵匡《选举议》,则对"以文章取士"有所批评:"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不惟无益于用,实亦妨其正习。"正反两例已足证当时之进士考试颇重"文章",现实既已如此,士子们遂不得不"竞趋名场,殚工韵律" (胡震亨语) 。
  文章优劣直接关乎前程,掌握为文要领自然成为头等大事。欲问为文要领何在?且看唐玄宗李隆基如何指点迷津:
  玄宗谓张说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 (按,指《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 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说与徐坚、韦述等编此进上,诏以《初学记》为名。(13)
  原来秘诀在于"检事及看文体"。其实,前引欧阳询《艺文类聚序》,已将此道理揭示在先。"检事"即是要看类书,"看文体"则是要看《文选》一类总集。《文选》三十卷(李善注分为六十卷),包括赋、诗、诏、册、令、教、策文、表等三十九类文体,号称"文备众体",在唐代初年,无疑是最好的文体学读本。当然,《文选》收文亦有所未备,故当时广续之作应运而生。《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徐坚《文府》二十卷,并注云:"开元中,诏张说括《文选》外文章,乃命坚与贺知章、赵冬曦分讨,会诏促之,坚乃集诗赋二韵为《文府》上之。余不能就而罢。"是徐坚奉诏撰《初学记》的同时,又奉诏纂集《文选》之外的文章,其目无他,就是要凭借二书收取"检事"与"看文体"之全能功效。可惜纂集《文选》续作一事未能竟其全功,所集诗赋而成书的《文府》也早已散佚。
  唐朝人崇尚《文选》,载籍多有记述,不烦详引,仅录其紧要者。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瑶溪集》云:
  子美教其子曰:"熟兹《文选》理。"《文选》之尚,不爱奇乎!今人不为诗则已,苟为诗,则《文选》不可不熟也。《文选》是文章祖宗,自两汉而下,至魏、晋、宋、齐,精者斯采,萃而成编,则为文章者,焉得不尚《文选》也。唐时文弊,尚《文选》太甚,李卫公德裕云:"家不蓄《文选》。"此盖有激而说也。老杜于诗学,世以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观其诗大率宗法《文选》,摭其华髓,旁罗曲探,咀嚼为我语。至老杜体格,无所不备,斯周诗以来,老杜所以为独步也。(14)
  唐人"尚《文选》",不惟杜甫如是,李白同样不能免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二云:"(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别》赋。"李、杜尚且如此,他人不遑多论。此风延及宋初,犹盛行不衰。南宋初年,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八中曾对此有所评议:
  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
  陆游此说,昭示出宋代"选学"由大盛而渐趋式微之大略轨迹。
  综上所述,"选学"在隋、唐之际兴起,殊非偶然。究其原因,其荦荦大者当可归结如下:先是"《汉书》学"为"选学"开创注释路径,继而"选学"与"类书学"构成文事之两翼,同时在隋唐科举选士大力推动之下,两翼齐飞,相得益彰,"选学"乃由"《汉书》学"附庸而蔚成大国,独树一帜。嗣后"选学"作用于唐、宋两代,影响及于后世千百年,绵延不绝。今日看来,"选学"兴起于隋唐之际,可谓势所必然,时移世迁,盛极而衰,亦其宜也。
  [作者简介]许逸民,生于1941年。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华书局编审。整理出版过《初学记》等。
  注释:
  1《敦煌吐鲁番本文选》代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版;《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汴、郑之间"究指何处,文献有阙,已难确考。北宋末年之赵夔又有"梁、宋之间"说,见其《注东坡诗集序》:"昔杜预注《春秋左传》,颜籀注班固《汉书》,时人谓征南、秘书为丘明、孟坚忠臣。又李善于梁、宋之间开《文选》学,注六十卷,流传于世,皆仆所喜而慕之者。"(转引自中华书局1994年版《苏轼资料汇编》上编二,第474页)按战国魏建都大梁,后世习称梁,即今河南开封。唐方镇有汴宋,治汴州,简称汴,亦今河南开封。开封于宋称汴京。赵夔之说不知何据,所谓"梁、宋之间"当倾向于认定为今之开封,或许"汴、郑之间"亦可作如是理解。
  3《廿二史劄记》卷二《唐初三〈礼〉〈汉书〉〈文选〉之学》,王树民《廿二史劄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0-441页。
  4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①②《敦煌吐鲁番本文选》代前言。
  5《敦煌吐鲁番本文选》代前言。
  6转引自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从史实论切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53页。
  7《箬园日札》卷六《类书之始》,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368页。
  8《唐诗杂论·类书与诗》,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6页。
  9司马相如、王褒、班固每人一篇,张载不得有两篇,《白鹦鹉赋》疑属刘宋颜延之所作,今见于《艺文类聚》卷九一、《初学记》卷三〇。
  10按《隋书》卷七六《杜正玄传》载:"开皇末,举秀才,尚书试方略,正玄应对如响,下笔成章。仆射杨素负才傲物,正玄抗辞酬对,无所屈挠,素甚不悦,久之。会林邑献白鹦鹉,素促召正玄,使者相望。及至,即令作赋。正玄仓卒之际,援笔立成。素见文不加点,始异之。因令更拟诸杂文笔十余条,又皆立成,而辞理华赡,素乃叹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所叙情节与《北史》有异。谨志于此,以供参考。
  1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试杂文》,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12《唐音癸签》卷一八《诂笺三·进士科故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页。
  13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7页。
  14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杜少陵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