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2009年公务员工作总结
盘点2008“最”八卦房产…
男模成上世纪男色启蒙
杭州飙车肇事者罪名待判…
西方画家笔下的几个世纪…
2008年度品牌价值榜TOP…
华为艰难拿下印度BSNL2…
房产八卦:普通商品房最…
我们中国成最大经济体需…
求测:2009年后半年运势
最新热门    
 
20世纪中国《文心雕龙》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时间:2009-8-8 16:54:43  来源:不详
》理论体系问题在前期一直没有正面的专题研究,而在本期则成为论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从1981年牟世金发表第一篇专论《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多篇这方面的文章,且有好几部专著问世。杜黎均的《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1981),认为《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严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由“文学和现实”、“内容和形式”、“文学的特征”等七个部分组成。该书的最大问题是为刘勰套西装,作者不是经过严密的考证而是随意运用现代文学理论的观点解释刘勰的文学理论,这种随意拔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探》(1987)是一部着力探讨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著作,该书的最大特点是从文史哲多层面收集材料,以辨明刘勰文学理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全书尽管也是从现代文学理论观点出发,研究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但由于作者立足于材料的发掘与整理,所以观点虽新,却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石家宜的《文心雕龙整体研究》(1993)则另有高见,该书在作整体研究时,并没有用现代文学理论概念将刘勰著作任意切割、组合,而是客观地从原著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寻找统一性的根据,这构成了该书的鲜明特色。应该说这是一种贴近古人、切合原著的好方法,只是在具体操作时效果没有作者预想的那么好,可能因为书中大部分内容是由以往论文构成,作者尚未及对其进行综合改造所致。
以上几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均能纵贯全书,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的研究模式,表明“龙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在提高。然而,相对于校注来说,理论研究还是比较薄弱,像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和牟世金的《文心雕龙研究》那样功底深厚又具有突破性的权威著作,毕竟太少了!
    本期《文心雕龙》研究兴盛发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龙学”工具书,这是“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1987年吴美兰编纂的《文心雕龙研究成果索引》和朱迎平编纂的《文心雕龙索引》同时问世,前者广泛收集海内外“龙学”研究成果,后者就《文心》的文句、人名、书名、篇名等编排索引。两种《索引》虽然都较粗略,但是对于如火如荼的“龙学”发展态势来说,毕竟是解了燃眉之急,故为学林称善。冯春田的《文心雕龙语词通释》(1990)汇释了《文心》所用语词近九千条,类似《文心》语词释义大全,虽然有些笨拙,“亦‘龙学’之一翼”(牟世金语)。“龙学”界一直盼望的《文心雕龙辞典》,本期终于有了两部。贾锦福主编的一部于1993年率先出版,周振甫主编的另一部也于1996年问世。后出的一部因为撰稿人相对集中(主要是周振甫、刘跃进、赵立升三位),各词条的解释也就比较统一,全书整体性更强一些,特别是所附《元至正本文心雕龙汇校》,更加彰显了该《辞典》的学术价值。尽管如此,贾氏及其同仁所编《辞典》的首出之功仍不可没。工具书方面最重要的当数杨明照挂名主编的《文心雕龙学综览》(1995),这部凝聚着众多“龙学”专家心血的集大成之作,虽然姗姗来迟,但却以其全面性和权威性受到“龙学”界的高度赞许,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龙学小百科”。
    以上工具书的出版,对于促进“龙学”的进一步发展,补助海内外学术交流,均有无量功德。然而,无庸讳言,大陆“龙学”界在工具、资料方面所下的功夫还不够。近十年来的“龙学”研究成果尚无人做统计索引工作,像日本冈村繁编纂的那样详尽的《文心雕龙索引》大陆还没有,而朱氏《索引》显然已不够用了!
    本期“龙学”的又一个特点是一些论者的《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纷纷出版,这是前期所没有的,它标志着诸多论者的“龙学”研究由零打碎敲走向全面系统。这些论文集主要有:马宏山的《文心雕龙散论》(1982)、牟世金的《雕龙集》(1983)、蒋祖怡的《文心雕龙论丛》(1985)、毕万忱、李淼的《文心雕龙论稿》(1985)、王运熙的《文心雕龙探索》(1986)、涂光社的《文心十论》(1986)、李庆甲的《文心识隅集》(1989)、穆克宏的《文心雕龙研究》(1991)、王明志的《文心雕龙新论》(1994)等。另外,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会刊《文心雕龙学刊》也在本期出版了1-7辑,1994年会刊更名为《文心雕龙研究》,现已出至第3辑。这些论文集中的论文所研究的范围,几乎包括“龙学”的各个方面,涉及各种专题,堪谓“龙学”兴盛期的盛事。
    本期发表了一千多篇论文,讨论的问题涉及到“龙学”的诸多方面。其中有些问题是接着前期继续讨论,但深度已不可同日而语;有些问题则为本期所独有,开辟了“龙学”研究的新领域。
    刘勰生平研究。杨明照的《梁书刘勰传笺注》经大量增补修订后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1辑,这是刘勰生平方面考订最精、影响最大的文章,使我们对刘勰的家世和生平的基本情况有了大体的了解,对研究刘勰确有“知人论世之助”(牟世金语)。在刘勰生平研究方面分歧较大的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刘勰早年为何入定林寺,王元化主“家贫”说,杨明照持“信佛”说,张少康则认为是为了“寻求政治出路”。二是刘勰的卒年,范文澜推断为521年,赵仲邑、穆克宏、牟世金、周振甫、詹鍈等人的看法接近范说;李庆甲考订为532年,郭晋稀、祖保泉从李说;杨明照则认为在538-539年间。三是刘勰出身士庶问题,学术界向以刘勰出身士族,王元化在《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庶族说,认为“刘勰并不是出身于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赞成庶族说并加以补证的还有程天祜和牟世金。王利器和马宏山坚持认为刘勰出身士族,周绍恒则在《刘勰出身庶族商兑》一文中,对士族说作了进一步论证。辨清刘勰出身士族还是庶族,有助于对刘勰作出更符合实际的全面评价,但也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陷入出身决定论的危险境地。四是《文心雕龙》成书年代问题,“龙学”界多数学者同意清代刘毓崧的考证,认为《文心雕龙》写定于齐末;自本期开始,施助、广信、叶晨晖、夏志厚、周绍恒、贾树新等人先后撰文,对刘氏考证提出质疑,认为《文心雕龙》成书于梁初。《文心雕龙》的成书年代问题直接决定着对刘勰生年的推断和对《文心》本文的理解,所以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弄清事实真相是十分必要的。
    刘勰思想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儒佛道玄展开讨论。1980年马宏山发表了《论〈文心雕龙〉的纲》,该文认为“刘勰的指导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佛道是《文心雕龙》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此论一出立即在“龙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许多论者撰文反驳此说。李庆甲认为:“《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属于儒家”,是“一部与佛学唯心主义对立的儒家文论”。孔繁也指出:“《文心雕龙》不以玄学佛学作指导,而以儒学作指导”。但是,马宏山提出佛道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在“论纲”的基础上又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并汇集为《文心雕龙散论》一书。这表明本期佛道论比前期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观点。儒佛之争的同时,也有不少论者认为刘勰主要受老庄道家和魏晋玄学的影响。皮朝纲、张启成、蔡仲翔、严寿澄、姚汉荣等,均主此说。持儒家思想主导说者仍属多数,但对佛道说和道玄说者所举出的大量事例和进行的有力论证,儒道说者也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原先那种认为刘勰“严格保持儒学的立场”,完全“拒绝佛教思想混进来”的纯粹儒家说已不存在,多数论者主张儒家思想是刘勰的基本思想或主导思想,但刘勰同时也受到佛道玄思想的影响。如张少康就说:“刘勰的文艺思想既有其主导方面,又有其复杂的、兼容并包的方面。即以‘道’来说,既是哲理性的道,又是具体的社会政治之道;既以儒家为主,又兼通释老。”由儒、释、道、玄各执一端到以儒为主诸家并存,这是本期刘勰思想研究的重大进步,因为刘勰的思想并不是单一的,体现在《文心雕龙》中更是如此,这已基本成为“龙学”界的共识,只是对各家思想在书中所占的比重看法仍然不一。漆绪邦认为:“以道为体,以儒为用,才是刘勰论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涂光社也认为:“《文心雕龙》杂糅经魏晋玄学改造的各家思想,有开放的特点,儒道是其互为补充的两个主要侧面”。李平又从先秦文化渊源、魏晋时代风尚和《文心》总论、创作论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刘勰“道体儒用、体用结合”的文学指导思想。而汪春泓和邱世友则从魏晋儒道释合一的社会思潮着眼,分析了佛学对刘勰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文心》单篇研究。对《文心雕龙》五十篇进行单篇研究的论文在本期占了很大的比重,除文体论尚有少数几篇没有专论外,其他各篇几乎都有专门研究文章,像《原道》、《辨骚》、《神思》、《体性》、《风骨》、《情采》、《通变》、《物色》等重要篇目,研究文章都有几十篇甚至上百篇。这里仅就《神思》和《风骨》篇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见本期“龙学”微观研究之深入。王元化首先提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牟世金、周振甫、张少康等人均赞同此说,并从不同角度对“总纲”说作了发挥。对《神思》篇的总纲地位显然有了一致的认识,但对“神思”含义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王元化主“想象”说,牟世金持“艺术构思”说,詹鍈则认为是“形象思维”。准确理解“神思”概念的含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神思》篇理论意蕴的发掘。邱世友认为:“刘勰作为形象思维的神思论,就是建立在心和物这个关系上的;心物同一是神思论的基础,又是它的归结。”萧洪林将“神思”理解为一种想象活动,并概括其四个方面的特征,即自由性、形象性、虚拟性和感同身受。“意象”作为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首先出现在《神思》篇中,郭外岑对“意象”的形成、特征和意义作了全面分析。亦武、梅家玲等人,分别就《神思》篇作中西比较研究,以见其理论价值。还有人认为:《神思》论述的是一个由构思和表达构成的二层次创作思维活动系统,其主要特点有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和目的性,虚静与技巧分别是构思与表达的前提。这是运用系统论方法对《神思》篇所作的深入细致的研究,颇有新意。
    《风骨》篇仍然是本期研究的重点,并开始从总体上出现某些统一的趋势。“不少研究者逐步确认‘风骨’问题是刘勰针对齐梁文风提出的审美理想或审美标准;‘风骨’最基本的特征是‘力’,是阳刚之美。”涂光社认为:“‘风’是一种‘力’,‘骨’也包含着‘力’”。祖保泉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风骨’——文情并茂的、刚健朗畅的力的美!”刘建国认为:“风”是“艺术感染力”,“骨”是“艺术表现力”。曹顺庆也说:“‘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基本特质的阳刚之美”。这种认识上的一致性与前期的歧义迭出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本期《风骨》篇研究的另一个进步是,一些论者联系《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和美学思想对“风骨”进行深入阐发,从而超越了对“风”、“骨”的概念进行罗列排比的研究方式。石家宜的《“风骨”及其美学意蕴》,牟世金的《从刘勰的理论体系看风骨论》,张少康的《齐梁风骨论的美学内容》即是。近年又有人把“风骨”与人格精神理想联系起来,从儒道风骨、英雄品评与建安风力等角度,探讨刘勰“风骨”论背后所映现的人格理想的精神义旨。尽管这种观点尚未得到“龙学”界多数人的认可,但毕竟是一种新的思路。
本期发表的论文还在一些方面开辟了“龙学”研究的新领域。首先,不少论者开始关注“龙学”史,对《文心雕龙》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牟世金撰写的四万余言的《“龙学”七十年概观》堪称这方面的力作,具有《文心雕龙》研究简史的性质。对一个时段“龙学”概况的研究有王运熙等人的《建国以来国内〈文心雕龙〉研究情况概述》,石家宜的《〈文心雕龙〉研究的勃兴》等文。祖保泉的《试论杨、曹、钟对〈文心雕龙〉的批点》和《〈文心雕龙纪评〉琐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