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唐會要》“四夷部”證…
《唐会要》“四夷部”证…
文学本质“四因说”
最新热门    
 
“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

时间:2009-8-8 16:54:52  来源:不详
五有传,而慧超为僧正,乃在梁天监之初。《续高僧传·释慧超传》曰:

……自齐历告终,梁祚伊始,超现病新林,情存振溺,信次之间,声驰日下。寻有别敕乃授僧正。……而超鸣谦蹈礼,好静笃学,从之游处,未睹愠喜之仪。 此王斌在瓦官寺听云法师讲《成实论》,当在梁天监初以后。根据《南史》及怀信的《释门自镜录》 (详后) ,《南史》所载听云法师讲《成实论》之王斌当处于其“少年”时,似尚不可能作《四声论》。而若梁天监初王斌仍为“少年”“道人”,则《南史》所谓《四声论》之作者应当是另一王斌可知矣。这也可能就是《南史·陆厥传》虽详载王斌之事,但却又说其“不知何许人”,而刘善经的《四声指归》中却说王斌为洛阳人,著《五格四声论》,并把他放在北魏的“一代伟人”甄琛之前的原因。

根据《魏书·甄琛传》,甄琛于正光五年(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冬卒。北魏高肇死(时为北魏延昌四年,梁天监十四年,515)后岁余,约在梁天监十六年(北魏熙平二年,517),甄琛“赴洛,除镇西将军、凉州刺史,时年六十五岁。则甄琛生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卒年约七十四岁。据史载,沈约、周颙等人文章始用四声在齐永明之末。永明为齐武帝年号,始于公元483年,终于公元493年,共十一年,如果沈约诸人始用四声在永明十年(492),则沈约为五十二岁 16 ,甄琛为四十二岁,与沈约等人年龄相差不大。而王斌其人及其著《五格四声论》一事,放在甄琛这位在刘善经看来是“一代伟人”之前叙述,如果他的生活年代与甄琛之间与甄琛和沈约一样只有数载的差距,刘善经是不会如此做的。他这样叙述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以刘善经手头掌握的材料,王斌与甄琛之间年龄相差较大,王斌应是甄琛的前辈。而联系到刘善经《四声论》中否定“四声之目”为永明沈约等人发明,而言“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之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刘善经肯定是见过有关王斌的另一些不同记载。《续高僧传·释僧若传》云:

释僧若,庄严寺僧璩之兄子也……年三十二,志绝风尘。未,东返虎丘,栖身幽室,简出人世,披文玩古,自足云霞,虽复茹菜不充,单复不赡,随宜任运,罕复经怀。琅邪王斌守吴,每筵法集,还都谓知己曰:“在郡赖得若公言谑,大忘衰老。见其比岁放生为业,仁逮虫鱼,爱及飞走,讲说虽疏,津梁不绝,何必灭迹岩岫,方谓为道?但出处不失其机,弥觉其德高也。”天监八年,敕为彼郡僧正。……以普通元年卒,春秋七十。

释僧若返虎丘及王斌守吴的具体年月不得而知,但释僧若以“梁普通元年(520)卒,春秋七十”,卒年较甄琛早四年,亦小四岁,则二人为同龄。而由王斌任吴郡太守时“赖得若公言谑,大忘衰老”之言考察,则王斌与当时高僧僧若之间的年龄差距,亦即王斌与甄琛的年龄差距,若王斌与甄琛年龄相距二十岁,则此王斌应生于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前后。刘宋之末时(齐代宋在公元479年),此王斌综合前人成果而作《四声论》是完全可能的。汤用彤先生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时,曾注云此人“或即《南史·陆厥传》著《四声论》之王斌” 17。虽其朝代可能存在错误,但就其时代言则为有得。

当然,刘善经的记载中也有一个未能弥合的漏洞,就是他记王斌的著作为《五格四声论》与《南史·陆厥传》所记《四声论》不同,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他不经意的省称或者是此书有异名,但实际则应是他另有依据。怀信《释门自镜录》上《梁伪沙门智棱传》后附记有一位名王斌的事迹:

王斌者,亦少为沙门,言辞清辩,兼好文义。……频忤僧众,遂反缁向道,以藻思清新,乃处黄巾之望。邵陵王雅相赏接,号为三教学士。所著《道家灵宝大旨》,总称四玄、八景、三洞、九玄等数百卷,多引佛经。……又改六通为六洞……亦有大梵观音三宝、六情、四等、六度、三业、三灾、九十六种、六斋等语,又撰《五格八 (“八”后疑脱“病”字——引者)》 ,并为论难之法。 18

依此,王斌之与四声有关著作,或原为《五格八病论》,《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一节,即引有王斌释“鹤膝”之说,可知王书原来应为“八病论”。或刘善经以其中多有论“四声”之处,且有如《南史》所用之史料亦云王斌著《四声论》,故名王斌书曰《五格四声论》。不管怎样,关于王斌其人其事尚另有记载则是可以肯定的。饶宗颐先生以为上文中的邵陵王即梁武帝之第六子,天监十三年封邵陵王,而“王斌实为梁人” 19 。李延寿著《南史》时当同时见到了《续高僧传·释僧若传》、怀信《释门自镜录》所引关于王斌的史料以及刘善经之说,但又感到难以统一诸说,故以“不知何许人”一语以示存疑欤?

实际上,如果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来看,以上二说是可以并存的。殆南朝有两王斌,一为宋齐时人,一为齐梁时人。宋齐时之王斌,为琅邪王斌,曾与当时名僧释僧若等交往,因受谢灵运等“十四音”说中“声势”、“体文”之说的启发,创为汉语文字声韵“四声之目”,并著为《四声论》。齐梁时之王斌,为略阳或洛阳人,早年曾为沙门,曾听释法云讲《成实论》,并与僧正慧超争座,且其人善言谈,好文义,在沈约、周颙文章始用“四声八病”说之后,亦对之发表己见,著为《五格八病论》。两王斌均对声韵之学感兴趣且做过深究,勒为专论,只是由于宋齐时的王斌之《四声论》,虽在谢灵运等《十四音训叙》基础之上而作,却是当时将梵文声韵理论引入汉语音韵学且著成专论之第一人,因而实堪称中国音韵“四声之目”的发明者或创始人;而齐梁之王斌,虽其著作“文辞郑重,体例繁多” 20 ,但内容基本上仅属对当时“四声八病”说之转述,殊少自主创新,故其价值反不如刘宋王斌之《四声论》。

中国音韵“四声之目”的创始人应是宋齐时的琅邪王斌,其发明时间当在刘宋之末。刘善经说“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这一说法是可信的。

注 释

①刘跃进《四声八病二题》,见《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2—353页。

②郭绍虞《声律说考辨》,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255页。

③饶宗颐《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页。

④逯钦立《四声考》,见《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4页。

⑤蒋述卓《四声与佛经的转读》,见《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⑥饶宗颐《梵学集》,第112页。

⑦《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88—197页。

⑧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

⑨参见饶宗颐《梵学集》,第143页。

⑩《悉昙藏》卷五,《大正藏》第84卷,第409页。

11《大正藏》第84卷,第377页。

1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4—435页。

13陈寅恪《四声三问》,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33页

14饶宗颐《梵学集》,第114页。

1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第520—521页。

16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1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第312页。

18《大正藏》第51卷,第810页。

19饶宗颐《梵学集》,第114页。

20《文镜秘府论·天卷·四声论》引刘善经评语,《文镜秘府论校注》,[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