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狐评古典小说《镜花缘》
“小金库”见不得阳光,…
上海“小男人”?
从小说《五行神话》说阴…
易经观点:“小阳春”人…
论章回小说中的人格悲剧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
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
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
唐代小说影响研究的回顾…
最新热门    
 
“小说学”论纲

时间:2009-8-8 16:55:16  来源:不详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研究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厚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学科逐步走向了成熟。从宏观角度言之,20世纪的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经历了一条从附丽于文学批评史学科到独立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基本格局和思路,在整体上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在小说领域的延伸,而研究格局和思路也是文学批评史研究的“翻版”,以批评家为经、以理论著作及其观念为纬成了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常规格局。这一研究格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略了理论批评在小说领域的特殊性。实际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内涵相对来说比较贫乏,这种理论思想对小说创作的实际影响更是甚微,而单纯从理论思想的角度来研究小说理论批评,常会感到它与小说发展的实际颇多“间隔”,更与那种重感悟、重单一文本的“评点”方式不相一致。因此,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研究的新格局或许应是:以文学批评史为背景,以小说史为依托,探寻小说理论批评在小说史的发展中所做的实际工作及其理论贡献,从而将小说理论批评研融入到小说史研究的整体构架之中。

    一、小说的“名”与“实”

    “小说”之名历来纷繁复杂,所指非一。但细择其中,约有如下几种最为基本的内涵:
    其一、由先秦两汉所奠定的有关“小说”的认识,即“小说”是无关道术的琐屑之言;“小说”是一种源于民间、道听途说的“街谈巷语”;“小说”是篇幅短小的“残丛小语”,但对“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一“义界”对后世的影响大致有二:确定了“小说”的基本范围;确认了“小说”的基本价值功能。此一“小说”的内涵和外延对后世小说观念影响甚巨,为以后“小说”进入史部和子部从观念上奠定了基础。
    其二、“小说”是指有别于正史的野史、传说,这一史乘观念确立的标志是南朝梁《殷芸小说》的出现,这是中国最早用“小说”一词作为书名的书籍。故在中国小说史上,将“小说”看成为正史之外的野史传说是一个延续长久的认识。
    其三、“小说”是一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说话”艺术。以“小说”指称说话伎艺,还与后世作为文体的“小说”有别,但却是后世通俗小说的近源。
    其四、“小说”是指虚构的有关人物故事的特殊文体。此一概念与近世的小说观念最为接近,亦与明清小说的发展实际最为吻合,体现了小说观念的演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小说”既是一个“历时性”的观念,其自身有一个明显的演化轨迹,但同时,“小说”又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小说”观念的演化主要是指“小说”指称对象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对象之间的不断“更替”,而常常表现为“共存”。

    二、“小说学”之由来及其研究对象

    所谓“小说学”主要侧重于小说的学术史研究,它以古人对小说的文体研究、文本批评和对小说存在方式的研究为主要对象。故一部“中国小说学史”应包括理论层面的文体研究史、鉴赏层面的文本阐释史和操作层面的小说存在方式史(如小说的著录、选辑、禁毁等)。
    “小说”一词在中国古代所指称的对象是相当庞杂的,古人对于“小说”的认识是多元的,故以“小说”的所谓“今义”来确定小说学或小说理论批评的研究对象,往往会掩盖中国小说学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从而难以揭示中国小说学史的真实状态。或许以“名”“实”两端来确定小说学的研究对象会有所帮助,我们的拟想对象是:(一)以“小说”之名为观照对象,全面梳理古人对于“小说”的认识流变、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突出古人对于“小说”的发生、分类、地位、功能等的研究,以期将中国小说学史置于一个相对宽泛的文化史背景中加以审视,这一研究对象以“小说”的外围研究为主体。(二)以“小说”之实,即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相对文体意义的形式为研究中心,如唐前对神话传说、寓言、志怪志人的研究,唐以及唐以后对传奇小说、章回小说的研究和近代对于小说的整体研究。这一研究对象则以中国小说史的本位研究为主体。

    三、小说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对于小说文体的研究,大别之可分为“小说”观念研究、“小说”的范畴、理论命题研究和“小说”的技法研究。
    小说观念问题历来受到小说理论批评史研究者的重视,对“小说”这一名称的理论和历史梳理至今已颇为清晰,所谓“小说”所指称的对象及其流变轨迹已有迹可循。实际上,小说观念的研究对象应是中国古代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的本质研究,包括“小说”的本体研究和“小说”的形态研究。小说的范畴和理论命题研究也是当今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的重心,尤其在明清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人们对小说评点家的理论思想作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但要使这一层面的研究引向深入,或许还得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揭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范畴的总体特征,在中国理论范畴的背景上寻求小说理论范畴的独特个性。二是在小说范畴和理论命题研究中深化“文体”意识,从而使小说范畴和理论命题研究真正切入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实际进程之中,三是在对小说范畴和理论命题的研究中,要尽量贴近古人,把对小说发展实际有直接价值的理论命题和学说当做研究对象。我们强化小说命题研究与小说发展实际的一致,正是要求小说命题的研究贴近中国小说的自身发展,从而使小说学研究真正成为小说史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小说学中的技法主要是指明中叶以后小说评点家对古代小说创作法则的揭示,它的出现与评点这一形式密切相关,同时又因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形式的主体而在古代小说批评中延续长久。小说评点之所以重视技法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是评点形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这与明清的八股之风和小说评点家长期受八股文法的熏染有关。剔除小说技法研究中陈陈相因、浅俗无聊的内涵,以八股技法和史著叙事法的双重视角研究古代小说技法批评,并将其与中国小说的创作实际结合起来,无疑也是中国小说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小说存在方式研究

    长期以来,小说存在方式研究一直被素来重视“理论形态”的小说理论批评史研究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道理很简单,所谓小说存在方式研究并不以“理论形态”的面貌出现。但其实古人对于小说的认识、把握和研究历来是双管齐下的:诉诸于理论形态,在理论观念指导限制下具体操作。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后者还体现为对前者的检验和实践,故缺其一都不能构成完整的中国小说学史。古人对小说存在方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著录、禁毁、选辑和改订。
    所谓“著录”是指“小说”这一文体在历代公私目录中的存在情况及其价值判断,这是一种以目录学的形式表达小说观念和小说思想的独特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学而言,最起码在两个方面显示了独特的小说理论思想:一是从班固《汉志》到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历代目录学家对文言小说的著录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文言小说的认识流变,也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流程。同时,对历代目录学的清理,可以梳理出“小说”这一文体在目录学中的变异状态,而这种变异正体现了中国小说观念的历史演进。二是梳理通俗小说的著录情况及其演化轨迹,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通俗小说的地位及其流传的实际情况。
    小说的禁毁主要发生在明清两代,这是传统的书籍禁毁在小说领域的延续。它在小说史上有三重价值:首先,历来对小说的禁毁出自于中央和地方法令,带有颇为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对于以“民间性”为主流的古代小说而言,体现了上层对小说的一种文化政策和文化限制。其次,小说禁毁本身及其相关资料所涉及的面相当宽泛,它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民间家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官箴、家训、清规、学则、乡约、会章和社会舆论,全方位地表现了小说在古代社会的实际存在状态,我们从中能更真切地把握古代对于“小说”的钳制,但涉及面的宽泛性和对社会的渗透性是其它小说理论批评史料所无法比拟的。复次,小说的禁毁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将禁毁问题纳入“小说学”的研究范围,可以接通小说研究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它起码涉及这样几层内涵:特定社会环境对小说创作及其传播的影响、有关小说的特殊文化政策、小说与教育等,
    文学选本视为一种批评形式,这已成为一个共识。就小说学而言,研究小说选本有多方面的价值,一是小说选本本身所体现的小说观念和小说思想。二是小说选本的分类及其演化是研究中国小说类型的重要史料,尤其是文言小说类型,同时还可与当时的理论表述相互印证。
    小说的改订主要指通俗小说,而改订又大多出自小说评点家之手,故这是古代小说批评家直接参与小说文本和小说传播并影响中国小说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现象。小说评点家之所以能对小说文本做出修订,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通俗小说地位的低下和小说作家的湮没无闻,为这种修订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二是古代通俗小说世代累积型的编创方式使得小说文本处于“流动”之中。如果我们在小说史的叙述中适当注目评点对小说发展的影响,并对其有一个恰当的评价,那我们所叙述的小说史也许会更贴近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原生状态”。

    五、小说文本批评

    所谓“文本批评”是指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对单个作品的品评和分析,它着重阐释的是单个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形式,这在中国小说批评尤其是明清通俗小说批评中是占主流地位的批评方式。故一部中国小说批评史,其实主要就是对单个小说文本阐释的历史。但在以往的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这一批评方式及其内涵常常被理论观念的研究所掩盖,这一“掩盖”至少有两方面的“失误”:以理论观念为研究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文本批评”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的实际存在及其价值。以理论观念为标准研究古代小说批评,还常常使一些相对缺少理论思想而注重文本阐释的批评文本不受重视,甚至被排斥在小说批评研究的视野之外。
    故我们强调中国小说学研究中“文本批评”的回归,目的正在于追求小说学研究贴近小说史的发展实际,强化小说批评的文本意识和批评家的个性色彩、时代特性,从而清晰地梳理出古人对于小说文本阐释的历史。在小说批评研究中强调“文本批评”的回归,其实所要“回归”的是中国小说批评的实际状态。还须看到的是,以“文本批评”的视角梳理古代小说批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小说批评与小说创作和传播的高度一致性,中国小说批评的主体线索正是由对古代小说史上一部部名家名作的文本批评所构成的。而清晰地梳理古代对于这些作品的文本批评及其演化轨迹无疑是中国小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