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最新热门    
 
从铜镜铭文蠡测汉代诗学

时间:2009-8-8 16:55:18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一则汉代铜镜铭文的解读,论述了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固精意识以及如何渗透于士人的精神世界。第二部分则讨论了固精意识在诗学领域的影响,认为这是造成士人关于抒情的节制心理的主要原因,而“情”与“志”分离,使得“缘情”为“言志”所挤压,这是由汉代经学人格所决定的。第三部分论述了在精英与民间两个阶层,汉代抒情诗的展开不平衡的内在原因。本文认为,在精英层面,因固精意识对人的作用,与抒情诗的写作总保持着距离。
 
【关键词】 镜铭 固精 言志 抒情

一 关于一则西汉早期铜镜铭文所折射的汉人精神世界

关于汉代诗歌,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刘勰《文心雕龙》以及钟嵘《诗品》等叙述来看,此一巨大时间跨度之内,五言诗十分沉寂,似乎尚未出现,因此钟嵘《诗品序》感叹“吟咏靡闻”。此三者本着诗歌史的意识,来努力发掘前代抒情诗歌的成就,但是所面对的四百年诗史,却大致是一片空白(不知名的乐府和古诗除外)。这令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汉代在《诗经》、《楚辞》文学的基础上,诗歌却没有得到继续的开拓和发展?制约诗歌类韵文成长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这有待于作深入的探讨。

前辈学者早已注意到汉代青铜镜铭文所具有的文学史价值,并已有所论述,此或许能为解释上述原因提供佐证。李学勤先生《海外访古记》五《英国》记载布里斯托市收藏一西汉早期蟠螭镜,为较晚的昭明镜和精白镜铭之祖,镜铭共四十八字。

其铭内圈曰: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葱(忽)

外圈曰:扬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怀糜(靡)美之穷皑,外承欢之可说。慕窔兆之灵景,愿永思而毋绝。

李先生指出:“这首诗在文学史上也应有一定地位。” ① 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关于两汉镜铭的文学价值,颇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譬如台湾林素清先生曾撰《两汉镜铭所见古语研究》 ② ,对于出土汉代镜铭作了较详细的搜罗和分类。常见昭明镜完整的铭文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 ③ 。精白镜铭文是:洁清白以事君,怨阴欢之弇明。焕玄锡而流泽,恐志疏(或作疏远)而日忘,慎(或作怀)靡美之穷皑,外承欢之可说。慕窈窕于灵泉(或作景),愿永思而毋绝 ④。

因年代遥远,今人阅读时会遇到一定的障碍。林氏文章认为上述昭明镜、精白镜铭所常见铭文乃“皆借镜之洁净光明为喻,说明忠君有坚贞之志”。然两汉铜镜铭文一般都表达思念和祈求富贵长寿,汉初自高祖以至文帝,集权政治、君权权威还未确立,而在此时却出现以“忠君”为主题的镜铭,并且已渗透到世人日常生活用品,这不符合历史实际,因此,林氏此种理解有所不妥。

首先,此与汉初时代精神不合。按雷从云《楚式镜的类型与分期》 ⑤研究结论,出土数量最多的楚式镜均无铭文,铜镜铭文的出现,大致滥觞于战国末期,而铜镜较普遍地出现铭文则要从汉代开始,此除了铸造工艺、社会风气因素之外,也与汉人的思想有直接关系,或者说,镜铭反映出汉人的精神世界。西汉初年,所谓“忠君”观念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论语·学而》中孔子讲“主忠信”;《管子》第三卷《五辅》说:“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所谓“忠信之道”从战国以至汉初成为争论的焦点。《史记》本传称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郭店楚简《忠信之道》对此作了最接近屈原时代本义的诠释,其中定义“忠”和“信”曰:“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⑥忠信必须体现仁义的真精神,绝对不是逢迎主上,并且这里所强调的是作为独立个体应具的美德,屈原的“忠”和“信”正体现出他在君权面前凛然的人格风范 ⑦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说:“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在汉初,激烈的反秦、反法家思潮是主旋律,青铜镜当时属于私人用品,它是否可能出现以忠君为题旨的铭文,实在令人怀疑。

其次,青铜镜的使用,在汉人具有吉祥辟邪的意味,其祈愿一般表达出既企慕天国的永生、又希望得到俗世满足的心理,譬如日光镜铭有一则曰:“镜气清明,服者君卿。延年益寿,安乐未央。” ⑧ 显然“镜气清明”与“延年益寿”有直接的关联。根据孔祥星、刘一曼著《中国古代铜镜》介绍上世纪出土的一些铜镜常置于人骨架的腰部或胸部⑨ ;按《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叁《二号墓》二《出土器物》介绍三件铜镜,分别出于主室漆盒、棺内漆奁和墓主窦绾玉衣左手中,而且棺内漆奁中的蟠螭纹规矩镜还有十五字铭文曰:“大乐富贵,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 ⑩此实质上与先秦两汉人佩玉的风习十分相类,表达出世人对于富贵长寿的渴求。

此对于理解上述昭明镜、精白镜铭颇有启发,其铭文是以明镜来比拟持镜者,或寄寓以明镜降福持镜者之意。按《国语·周语》说:“祓除其心,精也;考中度衷,忠也;昭明物则,礼也;制义庶孚,信也。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礼不顺,非信不行。”此是内史过对于周襄王的告诫之辞,其中“精、忠、礼、信”四者,作为周襄王乃是向内的道德修养,其中“精”又是第一位的,“忠”、“礼”与“信”只是从属于“精”,个体惟反身有“精”,才能够焕发出“忠”、“礼”与“信”种种美德,所以对照上述镜铭“内清质以昭明”,联系“昭明物则,礼也”,也必然需以内在的“精”为前提。汉文帝时的贾谊《新书》是与此镜铭差不多同时期的文献,作为参照,可有助于对此镜铭的理解。《新书》卷第八《道德说》说:

德有六理。何谓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者,独玉也。……神者,道、德、神、气发于性也,康若泺流不可物效也。变化无所不为,物理及诸变之起,皆神之所化也,故曰“康若泺流谓之神”,“神生变,通之以化”。明者,神气在内则无光而为知,明则有辉于外矣。外内通一,则写得失,事理是非,皆职于知,故曰“光辉谓之明”,“明生识,通之以知”……物所道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故曰“忠者,德之厚也”……故曰“信者,德之固也”……《书》者,著德之理于竹帛而陈之令人观焉,以著所从事,故曰“《书》者,此之著者也”。《诗》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缘之以自成也,故曰“《诗》者,此之志者也”。《易》者,察人之循德之理与弗循而占其吉凶,故曰“《易》者,此之占者也”。《春秋》者,守往事之合德之理与不合而纪其成败,以为来事师法,故曰“《春秋》者,此之纪者也”。《礼》者,体德礼而为之节文,成人事,故曰“《礼》者,此之体者也”。《乐》者,《书》、《诗》、《易》、《春秋》、《礼》五者之道备,则合于德矣。合则欢然大乐矣,故曰“《乐》者,此之乐者也”。人能修德之理,则安利之谓福……德毕施物,物虽有之,微细难识。夫玉者,真德写也。六理在玉,明而易见也。是以举玉以谕,物之所受于德者,与玉一体也。 11

其中“明者,神气在内则无光而为知,明则有辉于外矣。外内通一,则写得失,事理是非,皆职于知,故曰‘光辉谓之明’,‘明生识,通之以知’……物所道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故曰‘忠者,德之厚也’……故曰‘信者,德之固也’……”《史记·五帝本纪》之张守节《正义》有曰:“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尚书大传略说》“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 12 ,两者或有渊源关系。对照昭明镜铭文说所谓“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显然“明”和“光辉”是指一种人的心理及生理状态,而以玉作比喻,诚如《礼记·玉藻》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此在先秦成为传统,正表明在此种状态下,非但生命力饱满,而且智慧优裕。紧接对于“明”和“光辉”的诠释,又曰“明生识,通之以知”,《新书》卷第八《道术》说:“爱利出中谓之忠,反忠为倍……期果言当谓之信,反信为慢……深知祸福谓之知,反知为愚。”可见“忠”、“信”分别是德之“厚”与“固”,而所谓“知”,在贾谊思想中侧重于个体独立的修养,尤其“深知祸福谓之知”,隐约透露出《老子》的祸福观,足见对于个体自我生命价值的珍惜,远要凌驾于他者之上,故“心忽扬而愿忠”实际上与后世所理解的效忠君主无涉。

李学勤先生《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一文,已经谈及“贾谊《新书》的《六术》篇曾引据《五行》,这是马王堆帛书整理者已经指出的。《六术》和与之连接的《道德说》也引据了见于郭店简的《六德》。看来《五行》、《六德》实同出一源” 13 。郭店楚简《五行》讲“仁”、“义”、“礼”、“智”、“圣”,然其具体呈现为“玉色”和“玉音”,确实与贾谊以玉象人德之“六理”具有相同的渊源,而且与先秦时期的“精气”养生说有直接的关联。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十二《玉府》曾对玉在古代社会生活里的重大意义作了赅博的阐释14 ,在人类生死两界,玉都被视作具有神奇作用的器物。《史记·孝武本纪》之《索隐》引《三辅故事》说:“建章宫承露盘,高三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但是古人是否真的食玉,孙诒让则表示怀疑。《管子》第十二卷《侈靡》说:“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庄子·外物》中有“儒以诗礼发冢”的讽刺,述及墓主口中含珠;按《荀子·正论》说:“若是,则有何尤抇人之墓,抉人之口而求利矣哉?”两者恰好可以互相印证。贵人重厚葬,金缕玉衣则是最高规格的葬仪,按《说文解字·玉部》,颇反映此种葬俗,如解释“琀”谓“送死口中玉也”,《汉书·杨王孙传》杨王孙说尸体“口含玉石,欲化不得”;又如解释“珥”谓“以玉充耳”,《荀子·礼论》说:“充耳而设……反生术也。”这充分证明玉不仅关乎人的养生,并且在给死者送葬器物中,玉也凸现着其重要的作用 15 。这正说明贾谊以玉比喻德之“六理”,也隐含着精气说的意思,此为将上述镜铭置于精气说语境来领悟,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至于镜铭“然壅塞而不泄”,今人比较难以理解。林素清先生上述论文引《楚辞·九辩》所说“路壅塞而不通”来作解释,认为是屈、宋感喟奸人当道,自己忠心不得上达 16 。然而按照这样的理解,此镜铭似乎具有某种社会政治批评的意味,士人将其现实中“不遇”的愤懑抒发于镜铭之上,如此泛政治化,政治似乎已到无孔不入的地步,然作如此解读的镜铭内容,与铜镜纹饰所流露的尚美求仙意识不谐和,在汉初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这里“壅塞”与“不泄”似是意近之词,可理解成像“壅塞”一样“不泄”。按《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周)仁为人阴重不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说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索隐》曰:“案:孔文祥云‘谓质重少言,胆气在中也。周仁“阴重不泄”,其行亦同也’。”“不泄”就并没有贬义词的意味。泄,大致有两个意思,一则,贾谊《新书》卷第九《大政下》说:“故曰刑罚不可以慈民,简泄不可以得士。”注释者以“简泄”为“简慢”,引《荀子·荣辱》注说:“泄,与媟同,嫚也。”另则,《管子》第四卷《宙合》说:“故曰:欲而无谋,言谋不可以泄,谋泄菑极。”则指无形的计谋借言语泄露出去,《管子》第十三卷《心术下》说:“气者身之充也。”而气之泄,其意正与“谋泄”之“泄”意近。湖北江陵张家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