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传经与弘道:荀子儒学的…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
论荀子的社会和谐观
关于《荀子》篇对民谣民…
论荀子对《诗经》民歌的…
论荀子的义政思想——以…
中国文论的正名————…
荀子《天论》的思想光芒…
最新热门    
 
荀子正名新论

时间:2009-8-8 16:55:44  来源:不详
,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情。”(《韩非子·扬权》)这是就名的行知功能而言的。《春秋繁露》卷十《深察名号》:“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 这是就名的指示功能而言的。最能完整体现荀子正名思想的,是宋学所标举的《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只在身心上做。”这是片面发展了荀子正名中的养心修道功能,有时难免会产生一种幻觉,陷入失语的境地。

    郭沫若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xiii]李泽厚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关键。”[xiv]我们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言说方式陷入了很深的困境,受到来自外界与现代的严峻挑战。荀子正名思想的启示在于,要实现中国传统话语的现代转型,不应该仅仅从语言层面来探讨,还应该将其上升到现代生活实践与传统价值观念相对接的层面,将言说问题同时看成思维问题、价值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理清思路。否则,我们将在失语症的困惑当中无休止地纠缠下去。

[i] 王先谦撰.沈啸环、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版.1988年印.

[ii] 适先生认为辩说的是当时一批“愤世派”的思想家(a group of destructive thinkers or iconoclasts),与柏拉图《对话集》中的诡辩派(σoφιστής)相似。胡适:《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页18。

[iii] 参看《墨子·兼爱》(孙诒让注、孙启才点校:《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128页)和《列子·杨朱》(杨伯峻注:《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1985年第2次印刷)。

[iv] 李泽厚:《荀易庸记要》,《文史哲》,1985年第一期。第14页。

[v] John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Dover Publicatios,Inc.New York. 2(3): 153.1959.

[vi] John Locke..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Dover Publicatios,Inc.New York. 2(3): 159.1959.

[vii] John Locke. Abuse of Words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2(3), 127.1959.

[viii] G·墨菲、J·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王景和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73页。

[ix] G·墨菲、J·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王景和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58页。

[x] Collected Paper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1-1958.p.179.

马斯编:《剑桥论文集》,哈佛大学出版社,1931年第1版,1958年印刷,第179页。

[xi] 《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xii] Plat Republic.Book.Ⅹ. The Dialogues of Plato.Translated by B. Joeett, M.a. Random House.New York, Ⅰ(1937),852-9.

[xiii]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3页。

[xiv] 李泽厚:《荀易庸记要》,《文史哲》,1985年第1期。第12页。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