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西堤红山销售说辞之大话…
《西游记》中的五行团队…
《西游记》圣境
《西游记》的流氓无赖意…
不朽的童心审美的游戏—…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
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
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
哲学解读《西游记》
最新热门    
 
几度西游,几层春秋,几行脚步?

时间:2009-8-8 16:56:08  来源:不详
这时,“乩忽不动,再问之,不复答。知已词穷而遁矣。”这个以历史真知识问倒假托道家真人的扶乩者的生动场景,是纪晓岚亲历的。从口气看,这位“一客”正是纪晓岚本人。请看下面以胜利者心态写的判断:“然则,《西游记》为明人依托,无疑也。”这当然不是以此说这部小说的审美价值因依托而无足称道,而是说文辞的特定历史时代特征是辨明作品来历不可忽略的视角。从这个视角是不是还可以从《西游记》故事在不同作品中的演变,看到一些文辞所具特定历史文化印迹呢?答案是肯定的。此处可举数例:
  其一,《朴通事谚解》介绍《西游记》平话的“文书”能够在“部前”买到,还说能够同时买到的是《赵太祖飞龙记》。“部前”的“部”指六部,这样官制隋唐就有,历朝沿袭,到明朝更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位置更为突出。点出“赵太祖”即宋朝第一个皇帝。讲其发达事迹的话本与玄奘取经故事平话同时流行,又敢直呼其姓,却显示了宋亡已有些时间,而已往胜迹与对外文化交流盛事都成为民间怀忆的话题。
  其二,杨致和本在卷四的三十七回写到观音菩萨降服并带走金毛犼以后,是张紫阳仙真来除去了朱紫国王后身上原由他旧棕团变成的“刺荔”。百回本径直写为号称紫阳真人的张伯端。并称是三年前“赴佛会,因打这里经过”,为保护王后,即把旧棕衣变成新霞裳,骗妖王给王后穿上,即生一身毒刺。按,道教称紫阳真人的有两人:一为周义山,曾入蒙山遇到上古仙人羡门子(即羡门高)求道成仙;一为北宋道士张伯端,号紫阳。前者生存年代不详,后者曾经撰写《悟真篇》,比邱处机等更早地鼓吹道、禅、儒三教一理及以内丹为主的修持理论。他后来被称为道教南宗或称紫阳派的祖师,进而俗称紫阳真人。由杨本到百回本越来越显然地写明此神仙是张伯端,在唐代取经途中当然不会发生其保护朱紫国王后行为的可能性。从写校者立象取向看,却反映了明代在修持问题上三家合流的倾向。这也是当时出观的《性命圭旨》等几种演述这种主张的书籍与小说成型有密切关系的历史烙印。
  其三,杨致和本卷四的三十七回用极简约的文字写了忽遇大蟒拦路,被行者掣棒打死的情节。朱本只把“蟒”字换成“蛇”字。百回本第六十七回写孙行者与猪八戒对付这条蟒蛇妖却还有不少周折。最后,孙行者故意让蟒蛇吞进去,在其体内让其丧命。有意思的是,孙行者在蛇肚里用铁棒撑着其肚皮,那怪物肚皮贴地,翘起头来,“就是一只赣保船”。按,此处石印本疑有字误,应为“官保船”或“宫宝船”。孙行者还用力把铁棒从蛇脊背上搠将出去,约有五七丈长,就似一根桅杆,促使那蛇忍疼挣命撺下山,走了二十余里才死去。这里俨然是巨型船只的状态。这种船只不是唐代的模样,而是描摹了著名的明朝永乐皇帝派郑和远航西洋即今由东南亚至印度以至非洲一带所乘大船的状态。郑和被永乐皇帝赐封主管皇宫内官监太监,在南京附近江边下新河三汉口草鞋夹兴办官厂制造巨型宝船。后人以其身份和功业,俗称郑和为三保太监,称其所监造的扬威海外的船为宝船、宫保船或宫宝船。那个“赣”字只是此字一种同音“宫”的读法。读懂了这里文词的特定含义,才更能体会孙行者做猴王时乘筏第一次沿海路西游的行动里已有多重历史蕴含的印迹。因为此前已经有数次求道高僧沿海路西去学佛,明代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收获之一就是使中国和印度等佛教遗存丰富的国家加强了交往。小说里无意间以文辞运用透露的情怀却显示了明永乐以后的人们仍然想望着这样人物和伟绩的出现。这给前代流传下来的取经故事以别有趣味的映照。
  其四,据《朴通事谚解》,在早期《西游记》平话里,已经有收黑猪精朱八戒为取经人徒弟的记述,但未述何时何地。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写为在黑风山黑风洞附近的裴家庄收了猪八戒。杨致和本二卷的十六回、十七回写为收猪八戒是在乌斯藏国,具体居住地点改为福陵山云栈洞,所贪恋女家在高老庄。朱本卷八和百回本第十八、十九回所写文词与此略同,只是百回本描摹更为细致些。山名村名变化不足奇怪,这三个成规模的小说本子都称乌斯藏国却是既不见于唐史,也不见于有关玄奘传记的。原来乌斯藏虽有借其黑色字面意义以为寓言比喻的方便,也还有明代与宗教有关的文化印迹。乌斯藏是明代才有的对西藏地区也可泛指藏族聚居地的一种称谓。《明史·宦官传、西域传》都记述有明皇室与乌斯藏交往的情形。郑和传附侯显传就记述明成祖永乐年间,因“锐意通四夷”,对西番乌斯藏特派司礼少监侯显率壮士健马“陆行数万里”前往迓请当时该地僧尚师哈立麻到南京做佛事,并封佛号。此僧在南京待了两年才辞归。以后仿此例,明朝几代皇帝又数次请藏地高僧到京,或派中官封赠。乌斯藏藏传佛教成为该地与明中央政权联系加深的纽带,也 成为促进内地佛道争雄中不可小视的加强佛学影响的力量。《西游记》对乌斯藏国文辞的强调运用,既是寓言比喻的需要,也是对佛教取经故事重演中获得边远少数民族信仰文化支持的一种曲折反映。
  其五,关于《西游记》小说文辞中屡见全真道士和禅道较量的现象,当然是元代至明代历史文化的印迹。因为唐代玄奘取经时还没有全真教派的出现,也还没有六祖慧能代表的南宗。这里单以全真道士为例,能不能以为小说写了三教合一倾向,有全真道南北宗都有的修持炼养的内容,就笼统地看做赞颂全真道教的立象思路呢?从小说实际来看,并非如此。对全真道士的南北宗和禅宗的南北宗都要仔细分别,才能对小说真实的描绘意图触摸得多一些。
  全真道形成于金朝和相应的宋朝。北方的王重阳和南方的张伯端都有相近的修心养性和道、释、儒三教一理的修持炼养的主张。元代陈致虚、陈楠(即陈泥丸)兼容王、张学说,助成全真教派的形成。后来在与禅宗较量中又发展出南宗和北宗。他们对炼外丹的烧炼方式、内丹的解说与其它法术的见解与传承的歧见异行纷杂显现。根据记载,南宗有五祖,以张伯端及陈泥丸影响较大。北宗有五祖,后称七真,以丘处机影响最大,元世祖接见和那篇引起与小说书名混淆的地理著作使其声名远播。但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到明代经历几次佛道间争雄的较量,全真教逐步处于衰退之势。《西游记》小说中既有为参与三教混融而申述早期传统全真教义,贬斥那种以法术、炼外丹等误人不浅的做法,以维护教派形象的意向,又有以佛道比法中道士中的外道屡屈下风的情节,隐喻佛教得胜局的写法。单以点明全真道士而写成否定价值形象的地方看,就有不少。
  比较明显的是乌鸡国降妖的故事。杨致和本三卷二十九回写那个假国王是“终南山来”的“能呼风唤雨”的道士。朱本卷九、卷十之间缺少对应描写的文字。百回本从三十六回末尾到三十九回,铺写一个道士变的假国王把真国王投人井中,尸体浸了三年,亏得孙行者救活,才得除假返真的故事。这里写这个道士就强调是“忽然钟南山来了一个全真,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在所加孙行者揭穿真相的韵语里,也说是“钟南忽降全真怪”。尽管故事结局由文殊说出,此怪是自己的坐骑,是骟过的狮子,并且说是如来令此怪来报国王曾经误浸文殊化身僧之恨。这颇有指使狮子怪假冒全真道士的嫌疑,但全真道士声名已有污点、容易假冒的意思也就隐含其间了。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车迟国佛、道斗法,以孙悟空代表的佛家取胜的故事。此故事在《朴通事谚解》介绍的《西游记》平话里已有概括描述。起因是烧金子道人以砖瓦化金法术骗动国王,让其灭佛教。杨本四卷的三十二回写为“三精”变做道士,使国王“废灭僧人”。百回本从第四十四回到第四十七回不但改写了斗法过程,更为生动、合理、有趣,而且孙行者从一开始探访智渊寺(平话本称智海禅寺)僧人受苦原因时,就是照监工道士模样变成云游的全真道士去活动的。写斗法过程中,小说借行者唤来的北海龙王之口说破道士用的法术属于“傍门”,是“在小茅山学来的”。按,道教茅山派起源于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至南朝梁陶弘景形成此派。后经隋唐、五代、宋,重在画符咒鬼、辟谷炼丹等法术。元代起在与天师派等合流基础上又与全真派有所渗融。这里似乎是把妖道当做假冒全真或叫全真中掺入的旁门来描画的。故事结尾借孙行者的口让国王回到倡佛的路上来。他说:“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道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这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元明以来到百回本定型时,当时皇室在倡道倡佛以及对心学受佛学影响对策上几经变化的历史印迹。人们知道,邱处机曾奉成吉思汗之召到西域一带贡献治世之策,随之由其弟子李志常整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曾使道教勃兴。但随着与中土形成的禅宗与藏传佛教东渐联合攻势中,以《老子化胡经》等为由头的争议,使全真派等落到衰退的处境。明初朱元璋以其身出佛门,多次发出崇佛的上谕。永乐皇帝朱棣兴自燕京,崇奉道教的真武大帝,但他也倡佛教,还亲自署名撰写了《神僧传》,量达九卷,由内府刻印颁行。儒学的心学实际上加强了吸收佛学的成分。这些促使佛教之势日盛。随着永乐皇帝故去,以后几朝,佚乐求丹之风日盛,道家旁门方术之士趋进现象越演越烈。嘉靖晚年至万历间不但有皇帝要大臣协助写青词,履行道家炼养方术之事,万历皇帝甚至长期不上朝。宫中屡因丹药、法术发生案件。《西游记》小说的立象中寓有对三道合一的意识,又有对外道旁门的贬斥描写,与历史环境实在有深层的联系。
  做了这些对照,也许可以让人悟到,对《西游记》小说世代积累达到寓言立象特征的了解,不但牵涉形象欣赏的浅深表里不同层次的差异,也由文辞运用可以领悟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与人们审美价值取向牵连的时代心理需求的差异。请看百回本第三十五回写孙行者对银角大王说明自己身份时的诗句。他自称是“弃道从僧用”。这不是以这个全书最精彩最鲜活的角色显示佛教对道教人物具有吸引力吗?再看《西游记》与其寓言心性修持思路有密切关联的《性命圭旨》等比较,其中引述的诗词、俗语有许多相同或经稍加修改而用的。其总体似以佛禅与全真在共同的重视南宗的思路上作为立象的取向的。第三十六回写乌鸡国王冤魂向唐僧托梦之前,有唐僧师徒对诗的情节,其中孙行者吟的那首诗原为张伯端绝句诗的第三十二首,只是把原诗末句“炼成温养自烹煎”改为“志心功果即西天”。这不是全真南宗诗为禅宗南宗思路所用吗?联系第七十一回写张伯端收取当年保护皇后的旧棕衣时,说是三年前“赴佛会”时路见所为。这不是在说道、佛在南宗间的交往与联合吗?第八十五回又借孙行者之口引述了《性命圭旨》也有的“灵山只在汝心头”的诗,正好隐隐指出佛教禅宗南宗正以此思路与全真教南宗所推崇的原道旨相通。
  看似离开玄奘取经故事历史条件的后代文辞运用,却正好把寓言立象中如何象其物宜的历史文化印迹留下来了,把参与改编、写定及介绍、传播《西游记》故事的人们那些知识、情感与情趣留下来了。这是审美阅读不可忽视的。
  
  四、从角色变易看几行脚步
  
  《西游记》小说属于世代积累而成,又以寓言立象成为写定本的突出特征。其中角色几经变易也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这种现象按照审美文化形态立象有相通条件与不同手法的联系,也可以在不同文学艺术门类间得到印证。唐僧取经故事在诗歌、平话、杂剧、宝卷、散曲等以文字记载的传播品出现的同时,也就有相关的绘画、雕塑等作品出现。其中取经角色多少的变化是个值得注意的课题。因为由对历史实有事件譬喻化,几经传播审美需求的加工,取经角色的构成直到达成百回本小说的取经特定的团队结构,这是故事所需要角色最基本的关系的设计,是一部悟书展开多彩画卷的凭借。
  人们知道历史上玄奘经西域各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