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西堤红山销售说辞之大话…
《西游记》中的五行团队…
《西游记》圣境
《西游记》的流氓无赖意…
不朽的童心审美的游戏—…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
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
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
哲学解读《西游记》
最新热门    
 
几度西游,几层春秋,几行脚步?

时间:2009-8-8 16:56:08  来源:不详
赴印度学佛取 经是独身前往和返回的。据记载,晋代法显赴印度学佛是十人团队,以后智猛等为十五人团队,法通等为二十五人团队,野学等为八人团队,宝暹等为十人团队,不空等为二十八人团队,玄奘之后还有义净、悟空等人西行。梁启超称法显、智猛为多人去,一人回,也等于孤征。这些人不但勇气可佳,其历史文化影响也是积累彰现的。其中玄奘以学绩的斐然、译经的丰富和质量超拔受到历代称颂,以至再在文化上演化积累为《西游记》小说中的取经团队形象,这却是超越其他西行求佛僧人的。大约在处于唐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玄奘西行经历有所渲杂的同时,已出现线刻《玄奘取经图》和《玄奘行脚僧图》等玄奘单人行进的图画雕刻。到了宋、辽、金、西夏政权交错并峙时期,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相对应的图画先后出现。欧阳修讲他在扬州寿宁寺所见五代时残留的玄奘取经壁画,未提及有其他角色,记载于他的《于役志》。西夏所在榆林第三窟所留及日本药师寺所藏的玄奘取经图,画面都由唐僧玄奘与孙行者和白马构成。山西稷山青龙寺留有玄奘取经图却是除玄奘、孙行者、白马以外,在玄奘身后还有位同样合十双手、衣著端严但与僧服略异的人,很像是小说所写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如果能考订确实,那就会有一个有趣问题:在取经队伍只有三众时候,壁画上已经有道家大仙帮助佛家接引取经人了。这对了解佛道渗融关系的发展也许是一种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至少从唐代起,佛教和道教都强调修炼中要拘系心猿意马。这已经成为必要的共识。唐代存留于敦煌的变文《维摩诘经·菩萨品》中说:“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梧桐树》一词里称:“一更里,调神气,意马心猿尽拘系。莫放闲游戏,昏昏默默炼胎息。开却天门地户闭,果然通玄理。”到了宋与金、夏交错存在的时期,禅宗南宗和道教全真派主张重在内修的风气更盛,心猿意马的比喻更成为形象化传布教义的方法。选择以猿猴形的行者代指心,以马形代指意,成为取经故事中带有寓言特征的初步的,但也是基本梁柱的架构,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猴行者,不但与南宋刘克庄诗中“取经烦猴行者”相印证,也可与上述几幅同时期绘画雕刻相印证,还可以与宋代北宋时期就活跃于诗坛的道潜的相关诗句相印证。他在《参寥子诗集》卷十二《赠贤上人》一诗中写道:“心猿意马就羁束,肯逐万境争驰驱。”这像是为后来《西游记》小说第九十八回题旨所说经历种种险境羁绊驰驱才得到的“猿熟马驯”“功成行满”做了一种诗意的预言。
  现在还不能考证准确《西游记》平话和元代有唐僧五众画像瓷枕具体出现的年代。从其中故事大体与后来杨本、朱本及百回本相合看来,与故事情节相应的取经团队构成时期也应该相同。在此评话之前的几种杂剧可能是具有过渡作用的作品。一是收人《元曲选外编》的《升仙梦》。其中被吕洞宾度脱的柳春和陶氏以“拴住心猿意马”做为入道的境界。二是收入《孤本元明杂剧》的《宝光殿天真祝万寿》杂剧,表现钟离权和吕洞宾要引渡一个叫玄虚真人的道徒的时候,先派心猿和意马,“化其本形,魔障此人”。那个心猿上场还自称“小圣”。接下来出现的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就形成了由唐僧、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马为定员的取经团队,但称呼与后有异。孙行者自称小圣通天大圣,有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小圣”是龙王、木叉、火龙等上场都自称的称谓。猴王把那个“齐天大圣”的名号推给大兄,把自身名号叫做“通天大圣”,可见此时取经角色的描画尚在不完全统一的层次。据弥迦弟子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孟秋望日(即1614年夏历八月十五日)为刊刻这部少见的长套杂剧所写的小引判断,该杂剧当是杨景贤早年所撰。其中写孙行者被压在花果山下时,尚不是与如来直接较量的结果,而是由自称老僧的观音“画一字”压住的。而《西游记》平话里已经是由如来在下截画押字封着,压住齐天大圣孙悟空。由此类印迹看来,杨景贤《西游记》杂剧或许早于《西游记》平话。由于杂剧可能有演出和剧中唱段散唱的传播,对平话的形成也会起促进的作用。
  上文讲过的《二郎宝卷》全名是《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现留传刊本两种都标明为明嘉靖前期出版物。从书名到内容都显露了佛道联手的特色,并且用这种思路解说了取经团队结构如《西游记》杂剧和平话那样呈现的寓言意义。其中“水火既济品第六”中已明说参禅修行都要制服心猿拴住意马。“心猿不动品第十一”继续从猿锁马拴条件下达到“龙翻金顶三花聚,五气朝元上下通”,准备着“悟空若得脱身去,单等东土取经僧”。在“行者翻身品第十四”中,明白叙述“老唐僧”先后收三徒与白马的过程,下文就对取经团队结构作了解说,称这支“连人带马五众僧”为“譬语”:“唐僧随着(乘着)意马走,心猿就是孙悟空。猪八戒,精气神,沙僧血脉遍身通。师徒们,不消停,竟奔雷音取真经。见活佛,拜师尊,开宝藏,悟心空,三华聚顶五气生。悟性客,看分明,唐僧譬语不离身。只怕我,二郎卷,不是正法哄你们。现如今,二郎爷,合(和)关公,随南海,观世音。二郎伏魔两部卷,体用双行护国经。”这里说的“三华聚顶”、“五气朝元”等是道家修炼内丹的术语,二郎神与关公本为道教崇奉的神,都纳入了为传扬佛教服务的系统。而对譬语即比喻的寓言特性从人身到护国的“体用双行”意义在下文唱词里又作了拓展。请看,宝卷这样说:“二郎卷,说的是,通凡达圣;扫邪踪,合(和)外道,劈破旁门。老唐僧,为譬语,不离身体;孙行者,他就是,七孔之心。猪八戒,精气神,养住不动;白龙马,意不走,锁住无能。沙僧譬,血脉转,浑身运动;人人有,五个人,遍体通行。”还说:“不参禅,不打坐,不知袒(理)性;不参师,不访友,不明修行;行禅的,才知道,途程功(公)案;行路的,知远近,店道乡村;打绳的,知紧慢,有松有放;淘井的,知深浅,百事皆通。”从修行牵涉人身功能到百事皆通所需的理性,岂不是用佛道互通的道理为取经团队结构的寓言意义做了显豁的表达?
  与《二郎宝卷》类似的,还有几种宝卷,也都解说了唐僧西天取经团队结构的寓言意义。其中如《销释真空宝卷》。对其出现年代是否元代,郑振铎与胡适两位前辈有不同见解。从其文字称猪八戒为猪八界,地涌夫人为地勇夫人,稀柿洞为戏世洞看,应与《西游记》杂剧和平话出现时期相近。其在思路上比《二郎宝卷》有开拓的表现,就是把西天取经团队与佛、道、儒三家有代表性的观念挂了钩。此宝卷认为“提起真经重重举,一番测洗一番洗(新)。”说佛留下“生老病死苦”观念,老君留下“金木水火土”观念,孔子留下“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其本人虽不免“无常”,留给人们要求取真经的启示总是少不了的。“道冠儒履释迦裟,三教原来总一家。江南枳(橘)壳江北橘(枳),春来都放一般花。唐僧西天去取经,一 去十万八千程。昔日如来真口眼,致(至)今拈起又重新。”此话呼应前文“测洗”的“新”,也带起了下文五众取得真经的新意的文字。还有《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经》(实为宝卷体)、《销释科意正宗宝卷》都对西天取经团队做了描述。其中《销释真空宝卷》明白指出:“火龙驹,白马驮经”。这不但与杨景贤《西游记》杂剧所写“木叉送火龙马”可以相互印证,而且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审美意识中已经悟到唐僧取经团体结构所譬喻的人身五种功能还应和着中国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这虽为道家崇信,也为儒家崇信,还为民间代代传承。以此融入佛教唐僧取经团队结构的形象,正说明佛教中国化与佛教对儒、道的影响是同时存在和发展的。
  由以上涉及唐僧取经队伍成员变化的各种文献材料可以合理地了解杨本、朱本到百回本寓言立象发展、丰富、修饰的取向。陈元之为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本即百回本现见的最早刊本作的序文中特地转述了原叙的大旨。我曾论述过,不管原叙因何故未能完整刊入新刻的官板百回本,都表明校订者华阳洞天主人和新序作者都欣然赞同原书旧叙的主旨。其中必然包含对小说描写唐僧取经团队建构寓意的理解。旧叙这段大旨值得反复琢磨,不妨再作引录:
  余览其意,近所弛滑稽之雄。旧有叙,余读
  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岂嫌其丘里之言
  欤?其叙以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
  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
  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精)、
  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
  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
  亦心以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
  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其以为道之成
  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
  如果再比对小说中所称五行山、金公、木母、火龙马、心猿土木授门人、猿与刀圭木母空,连火云洞红孩儿战车也按金、木、水、火、土排列等等描写,还有扫除六贼等情节,可知原叙和陈序的说法都是切合原书立象意图的。
  由《西游记》小说立象寓言特征的演变情况放在唐僧取经团队建构上说,有多层次、多角度体味形象所具审美价值的可能性。这就会牵涉到美学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土壤里生发和发展而具备共同性与特殊性或叫特色性关系的问题。季羡林先生几年前曾在《一些具体的想法》中提出中国美学研究的根本转型问题。他认为中国学者讲美学,而不讲中国的“美”,这是让西方学者带进了误区。他举例说,西方的“美”不包括舌头和鼻子,中国却讲“美味”、“美味佳肴”等等。人的感官一般说有五个,即眼、耳、鼻、舌、身。中国和印度都这么说。可是西方美学家却只讲两官,即眼与耳。这个思路与《西游记》写唐僧取经团队结构立象特征联系起来,可以使我们更加体味到了解中国美学立象学说传统的重要性。尽管前人对唐僧取经团队五个成员象征的哲理成分解说有不同处,比如,对沙僧或称譬血脉或称譬脾土,对意马或称譬火龙或称譬水力。其实都有依据,就立象趋向说,都贯串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互应互动、相反相成。适应这种道理去立象就是《周易》所说可以贯串天、地、人而呈现“象其物宜”思路的审美功效。依此看来,唐僧取经团队,既是五个不同性格、不同功能、不同色彩的个体之象,又是以取经寓意追求理想境界而终获阶段性历史文化成果的群体之象;既是具有浓烈民族韵味的中华文化结晶之象,又是以民族文化交流为题材、以代表人类共有功能为寓言而具世界眼界之象;既是奇幻、谐趣,具有雅俗共赏特点的通俗之象,又是层次丰富、具备由浅入深多重琢磨而达哲理高度的通雅之象。对这样的审美创造的特定取经团队的形象,能够用西方美学惯见的框框去套吗?显然不适当。应该立足于中国美学立象学说,兼融西方和其它国家、民族美学或审美经验中的有益东西,加以会通。这样,才会更有效、更合实际、更启人心地说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团队有关故事这样的审美文化创造中极具特色的作品。这里当然只是尝试着提出问题,盼望有更多同道者共同探究此类问题。
  还有一点,既然唐僧取经团队结构寓意有其哲理本应有的跨越具体时代的广泛呼应性,正从事新时期建设工程的人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到思考人生道路可以吸取的东西。唐僧五众经历艰苦历程,角色之间依据相生相克之理也发生着许多有趣而感人的故事。矛盾的解决,差异的调理,终于促使和谐团队的形成,达到“猿熟马驯”,“五圣成真”,集体实现了新的成就,新的和谐。这不是对当代的人们很有借鉴意义的吗?
  下面该做的是对唐僧取经团队每个角色,尤其是孙悟空即孙行者,要做个体形象生成史的议论和说明。但是,他们的生成史中有没有呈现出“象其物宜”所采取的共同的方法呢?在《西游记》百回本小说中有没有点破这种方法的回目,以致其成为几种成规模小说中达到更高一级层次版本证明的地方呢?
  有。有这个回目。有这个可用来证明的地方。
  过,那是下篇问议录的事,在那里再交流吧!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