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公交车交通事故(事件)…
最新热门    
 
《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记》考

时间:2009-8-8 16:56:09  来源:不详
有陈光蕊逢灾与泾河龙被魏征所斩的事,却有玄奘在长安求雨的情节。孙行者非常活跃,立了大功,但在其另一方面,似也存在着野兽性的东西,由于三藏法师的力量,他逐渐接近于觉悟。这点与明本显然不同。其中所涉及的故事几乎全都为明本所继承,但并没有像明本那样地加以发展。直接与明本一致的部分颇多。恐怕尚未分回。只达到比《全相三国志平话》略略进步的程度。
  B元本(乙)
  《永乐大典》所引用者。仅残存魏征斩泾河龙的部分。
  C明本
  应该还有一种在时间上较前两本后一些的本子,它就是上文述及的、也可称之为《古本西游释厄传》的那一种,它有陈光蕊逢灾的故事,但并非象《西游释厄传》(朱鼎臣本)那种简本里的东西,换言之,是像作家出版社本(它是据世德堂本和清代诸本重加整理而成的)那样的东西。此本是把两种元本合在一起的、参考了南戏等而初次插入陈光蕊故事(假如元本<乙>无此故事的话)的、集大成的作品。这是否吴承恩所作还不明白。然而,以上所述的归根到底是推测,关于这问题的实证性的研究,还必须有新资料的发现。又,一般称朱鼎臣本《西游释厄传》和杨志租木(《四游记》本)以外的明本为吴承恩本,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朱本也好,杨本也好,这都是根据该本所记的人名而这样称呼的,但所谓吴本,却只不过不是朱本和杨本而已,该本上并未记及吴承恩的名字。

 

附    记

  关于注五所见的二郎神,李思纯氏的《江村十论》中有《灌口氏神考》。又,第九节所述"斗圣"的"圣",似为魔法、神通力。见于唐宋诗中,早巳引人注目的"圣得知"一语的"圣",当也是同样的意思。又,称这种擅长魔法的人为"圣人"的例子也有。在这点上,不得不说丰田穰氏的解释(《唐诗研究》)稍有不确。  译注:
  ①小川环树氏此文,后来收入其所著《中国小说的研究》中,改题为《〈西游记〉的原本及其改作》,巳由赵博源同志译出,收入本集。
  ②此节译文中所引《朴通事谚解》的正文和注释,在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悉照太田辰夫氏原样。
  ③杨景贤的这个杂剧,现在一般称为《西游记》;太田氏在其后来的有关论文中,也改称《西游记》。
  ④此处似非引用《西游记》的原文,而是对《西游记》中"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三十六回)、"不觉的春尽夏残"(四十七回)一类文句的概括。
  ⑤陈寅恪先生此文亦见于《陈寅恪文集》之三《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陈先生所引以为证的材料虽或未尽妥善,但他在一九三○年所写作的此文中即已意识到《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与印度佛经故事的联系,实具卓识。关于猪八戒与印度佛经故事的关系,可参看日本学者矶部彰氏所作《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的形成》(《日本中国学会报,第三十一集,1979年10月)。
  ⑥据《神户外大论丛》所载太田氏原文,此句当译作"……在龙王被魏旺所斩的故事中一度使用了求雨的情节"。但原故事只说及下雨,无求雨事,原文中"求雨"。    一词当系刊误,今据原故事改正。又,据明本所写.魏征斩龙与唐僧赴西天取经皆在贞观十三年两事之间,相距不过数月。斩龙的上一天已下过大雨(雨水共三尺余)则在唐僧赴西天之前绝不会乾旱得要求雨。是以太田氏提出这一看法,并进而认为《永乐大典》所引的《西游记》既百下雨、斩龙事,则在玄奘赴西天之前出不可能再有祈雨事,元本若于玄奘赴西天前有祈雨事,就不会有下雨、斩龙事。他在下文中所说的"《朴通事》所引的《西游记》与《永乐大典》所引的《西游记》也不是同一个东西"。即据此一理由。

〔译者附记〕本文译自日本《神户外大论丛》十卷二号(1959年)。作者太田辰夫氏是神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对《西游记》作过系统的研究,写了一系列论文,就我所知者即有二十余篇。他认为天启《淮安府志·艺文》所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并非现在所见的百回本《西游记》,而是另一部书。换言之,百回本《西游记》并非吴承恩所作。本文结束语中的最后几句话于此巳略露端倪;但没有料想到百回本《西游记》还存在作者问题的读者,对这几句话也许会感到费解,故为说明如上。至于他的这种看法能否成立,我将另外撰文讨论.本文的最大贡献,是对《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记》的详细的介绍和周密的考证。关于《朴通事谚解》引用过一种今已亡佚的《西游记》的事,在国内的有关论著中亦颇有言及之者,但不仅语焉不详,且也常常"失诸正鹄"。例如,不少论著都说《朴通事谚解》所引的为《西游记平话》,但从本文可以看到:原书根本无《西游记平话》之名,不过在《朴通事》的那段对话中称《西游记》为"平话"而已。应该指出:把《西游记》称为"平话",乃是反映了《朴通事》编者对《西游记》的看法,这跟书名为《西游记平话》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如所周知,"平话"为讲史话本所用的名称,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若原书确名为《西游记平话》,那么,《西游记》就应该属于讲史了。这必然会在小说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关于讲史的定义)引起混乱。所以,《朴通事谚解》所引的到底是《西游记》还是《西游记平话》,殊非无关紧要的事。至于《朴通事》之出现"要怎么那一等平话"的句子,把《西游记》视作"平话",倒并非认为《西游记》属于讲史,而应该是朝鲜人把"平话"作为"小说"的同义词来运用,所以在《朴通事新释》中,此句即作"怎么只要买那小说看呢"。总之,本文对于我们了解《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记》的情况,纠正一些错误的说法,准确运用《朴通事谚解》的材料来进一步研究《西游记》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部有足资借鉴之处。故特译出,以供参考。又,太田辰夫氏对此文已作了改订,收1984年6月出版的《西游记的研究》,但这篇译文系于1983年春天付排,不可能据改定本重译,祈读者体谅。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