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三国演义》中的五行团…
让你了解的风水小知识《…
谁动了《三字经》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形…
试论《恒先》的“自生”
“诗无隐志”章与荀学 …
最新热门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

时间:2009-8-8 16:56:17  来源:不详
个意义上,《三国演义》的悲剧不仅仅是“仁政”理想的悲剧,而且也是伦理理想的悲剧。在《三国演义》中,以刘备为代表的善势力无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伦理理想,以曹操为代表的恶势力却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尽管作品通过对善的讴歌和对恶的鞭挞,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爱憎背向,寄托了当时的人们对统治者的伦理要求和道德理想。同时,又以客观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真实地再现了这种要求和理想的毁灭。“刘先主兴兵伐吴”是导致蜀汉衰亡的重要转折,在政治和军事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失误。作者对蜀汉在彝陵之战中的失败予以了深切的惋惜,然而对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矢志兄弟情谊的伦理美德却进行了热情的赞颂。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一听到噩耗,当即“大叫一声,昏绝于地”,“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不进水食,但痛哭而己,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发誓要“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祭关公”。尽管诸葛亮、赵云、秦宓等人以“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兴兵伐吴,“非所以重宗庙也”为理由进行劝谏和开导,但一向从善如流的刘备仍然没有动摇伐吴复仇的决心:“朕不与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在蜀汉利益和兄弟情分之间,刘备执着地选择了后者。作为一国之君,为了兄弟情谊而不惜抛开万里江山,这种信守桃园誓言,笃于金兰情谊的举动,无疑体现了封建社会人际关系中最珍贵的感情,代表了当时人们理想的道德境界。因而,刘备的悲剧,与其说是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还不如说是伦理理想在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悲剧。

    《三国演义》用它的悲剧结局和客观描写向人们表明:“仁政”理想并不是主宰历史的救世良方,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体现人们美好憧憬的小中月镜中花。在封建社会中,理想的力量远远不如现实的力量来得那么强大,传统的“仁政”理想和伦理理想在历史运动的进程中显得那样无能为力。而作者所热情歌颂的伦理美德和“仁政”理想,终究不过是一种体现人们善良愿望的美好理想而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并没有给它留下立足之地。于是,“仁政”、“王道”为“暴政”、“霸道”所取代,伦理美德为黑暗现实所吞噬。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终于战胜了忠孝仁义;礼让诚信理想观念,君仁臣忠的伦理关系不得不让位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小人逻辑。这就是《三国演义》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尽管作者以伦理、“仁政”为武器对这种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但作品的悲剧结局最终又对这种武器自身表现出极大的困惑,并以这种困惑寄托了对传统伦理、“仁政”思想的深沉的历史反思。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