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三国演义》中的五行团…
“三僚”地师及风水祖师…
“三运五步”风水设计简…
住宅风水案例 广州卢先…
加拿大有趣的“三间半”…
在省“三支一扶”工作座…
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落…
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
“三言”中女性的个性魅…
最新热门    
 
“三国戏”与《三国演义》的传播

时间:2009-8-8 16:56:18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三国戏 三国演义 传播

 

  早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之前,金院本和元杂剧中就有许多“三国戏”,并成为小说最后成书的来源之一。在小说成书之后,“三国戏”不断丰富发展,对《三国演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到《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视为“三国戏”)播放的20世纪90年代,可以这样说,没有读过小说文本的人大有人在,但没有看过或听过“三国戏”的人却寥寥无几。“三国戏”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如何,对《三国演义》的传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使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关注并给予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

  

  金院本与元杂剧中“三国戏”的许多情节既有为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所采用者,也有弃置不用者。前者如院本《赤壁鏖战》、《刺董卓》[1],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撰)、《七星坛诸葛祭风》(王仲文撰)、《白门斩吕布》(于伯渊撰)等[2];后者如院本《大刘备》、《骂吕布》,杂剧《谒鲁肃》(高文秀撰)、《小乔哭周瑜》(石君宝撰)、《关大王三捉红衣怪》(戴善甫撰)、《王粲登楼》(郑德辉撰)、《关云长大破蚩尤》(元明间无名氏撰)[3]等。可见在小说未成书之前,“三国戏”的情节来源渠道较多,既有《三国志》等史书,也有《三国志平话》以及民间传闻。小说成书之后,尽管仍有某些“三国戏”的情节来自民间传说或金院本、元杂剧,但大量的“三国戏”进一步向小说《三国演义》靠拢,未被小说采用的许多“三国戏”则逐渐被冷淡甚或消亡,与此同时,一批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新编“三国戏”也陆续产生。

  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4]所著录的“三国戏”有140种之多,每一剧目几乎都与《三国演义》的情节相联系。有的是一回分为几个剧目,如第八回有《斩张温》、《连环计》、《凤仪亭》,第二十五回有《屯土山》、《破壁观书》、《白马坡》,第二十六回有《战延津》、《战汝南》、《灞桥挑袍》,第二十八回有《卧牛山》、《硭砀山》、《古城会》,第六十三回有《落凤坡》、《荆襄府》、《过巴州》等等。有时同一剧目涵盖数回,如《七擒孟获》62场,包括了八十七至九十回的内容。有时几个剧目常常连在一起演出,如《斩张温》、《连环计》、《凤仪亭》、《诛董卓》四戏连演,名《吕布与貂蝉》,包括了第八和第九两回的内容;再如《群英会》、《借东风》、《火烧战船》、《华容道》四戏连演,称《全部三国志》,包括了第四十五至第五十回的内容;再如《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謖》三戏连演,简称《失空斩》,包括了第九十五和九十六两回的内容。

  沈伯俊主编《三国演义辞典》所录“三国戏”的数目更为可观,京剧有245种,川剧99种。河南戏剧研究所编《豫剧传统剧目简介》所录“三国戏”有79种。[5]《山西地方戏曲汇编》所录“三国戏”有147种[6](297)。

  从内容上看,后起的“三国戏”基本上与小说文本相一致,但为了适应舞台演出,增强舞台效果,又进行了许多艺术加工。达到了雅俗共赏,通俗生动的目的。如“苦肉计”中诸葛亮的表现,小说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是这样讲述的:

       众官扶起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扶归本寨,昏绝几次。动问之人,无不下泪。鲁肃也往看问了,来至孔明船中,谓孔明曰:“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言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孔明笑曰:“子敬欺我。”肃曰:“肃与先生渡江以来,未尝一事相欺,今何出此言?”孔明曰:“子敬岂不知公瑾今日毒打黄公覆,乃其计耶?如何要我劝他?”肃方悟。孔明曰:“不用苦肉计,何能瞒过曹操?今必令黄公覆去诈降,却教蔡中、蔡和报却其事矣。子敬见公瑾时,切勿言亮先知其计,只说亮也埋怨都督便了。”[7]

京剧《赤壁鏖兵》中则是:

     

  (鲁肃见孔明自饮,夺其酒杯掷地。

     鲁肃   我不服你了。

     诸葛亮   大夫,你怎么又不服我了?

     鲁肃   我家都督,怒责黄盖,众官皆都求情。可你到此乃是一个客位,连一个人情都不讲,竟在一边吃酒,那个酒就如此好吃?我不服你了!

     诸葛亮   啊,大夫,你错怪我了。他二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与我什么相干?

     鲁肃   啊,想世上的人,有愿挨打的么?

     诸葛亮   此乃是计啊!

     鲁肃   怎么又是一计?倒要请教。

     诸葛亮   大夫!(唱[西皮摇板])

              他二人定的是苦肉之计。

   鲁肃   收蔡中、蔡和呢?

   诸葛亮   (接唱)收蔡中与蔡和暗通消息。

   鲁肃   今日事?

   诸葛亮  (接唱)黄公覆受苦刑尽是假意,

                   见公瑾切莫要说我先知。

            (笑)哈哈哈……(下)[8]

    

     将两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戏剧唱词基本上是从小说变化而来,但也略有不同。一是诸葛亮由“袖手旁观”变成了“在一边吃酒”。因为“吃酒”便于演员表演,而“袖手旁观”则显得呆滞;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二是诸葛亮的道白更为通俗,让他径直说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使听众更易理解。三是进一步突出了鲁肃忠厚老实的性格特征,小说中诸葛亮稍加点拨,鲁肃便明白了周瑜的用意。戏曲中鲁肃听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后还不明白,继续问道:“想世上的人,有愿挨打的吗?”诸葛亮说这是计,他接着问:“怎么又是一计?”又问:“收蔡中、蔡和呢?”这些问话既是舞台表演的需要,也充分显示了鲁肃颇为憨厚的性格。

  近人武樗瘿曾指出:“余观《白门楼》一剧,吕布被缚,有责骂貂蝉一折。或问余曰:《演义》载白门楼吕布被擒,貂蝉并无下落,此后生死存亡,不得而知。戏剧之上,乃如此扮演,且另有《关公月下斩貂蝉》一剧。信乎?否乎?予曰:否。”[9](828)吕布斩貂蝉或关公斩貂蝉都不见于小说文本,但在戏曲舞台上却有较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出现了几部新编“三国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曹操与杨修》、《曹操举贤》等,曹操不再是反面形象,与《三国演义》有着明显不同。90年代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虽然基本上忠实于原著,但也作了一些改动。如第七集《凤仪亭》对貂蝉结局的处理,第三十七集《横槊赋诗》增加了人物师勖等等[10](369)。更为重要的是,从小说文本转换成电视画面,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这又必须以牺牲文本为条件[10](377)。由此可见,“三国戏”对小说文本总要做或多或少的改动,有时甚至是较大的改动,而这些又会直接影响到《三国演义》的传播效果。

  

                                二

  

  与阅读小说文本相比,观赏戏曲不仅更为轻松,而且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因此“三国戏”的传播范围、传播力度在某种意义上甚或要超过《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清人顾家相曾说:“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关、张、孔明之为忠,其潜移默化之功,关系世道人心,实非浅鲜。”[11]近人三爱说得更为具体透彻:

   戏曲者,普天下人类所最乐睹、最乐闻者也,易入人之脑蒂,易触人之感情。故不入戏院则已耳,苟其入之,则人之思想权未有不握于演戏曲者之手矣。使人观之,不能自主,忽而乐,忽而哀,忽而喜,忽而悲,忽而手舞足蹈,忽而涕泗滂沱,虽些少之时间,而其思想之千变万化,有不可思议者也。故观《长板坡》、《恶虎村》,即声英雄之气概……由是观之,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12]

    从以上所说可以看出,戏曲比小说的受众要宽泛得多,艺术感染力更为直接,而且传播的地域也极为广阔。许多剧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