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中国不高兴》是徒具虚…
《中国不高兴》忽悠了谁
家居风水装修的中庸之道
陶立璠:《中国民俗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
《中国家谱总目》出版 …
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
中国神话学重构之作—《…
神话:一面鲜明的中国旗…
最新热门    
 
《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

时间:2009-8-8 16:57:25  来源:不详
 
其次,《隋书·音乐志》引沈约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对于这种说法,后人多持怀疑态度,以为这几篇不过是后人之假托。现在郭店竹简的出土,证明上述记载是完全可靠的。一方面,《缁衣》就是郭店竹简的一篇。另一方面,郭店竹简《大常》篇的一段文字又见于《坊记》。从行文看,显然是《大常》引自《坊记》,这说明《坊记》的成篇早于《大常》。沈约之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他将《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四篇并称,说明这四篇文献性质相同。二是,他明言四篇“取《子思子》”。虽然他所见到的为七卷重辑本,但其编者当有所据。 
这几篇悉为孔子语。有些人虽然承认这几篇出自子思书,但认为其中的孔子语为子思所假托。其实,对此子思子本人早已交待得很清楚: 


穆公谓子思曰:“子之书所记夫子之言,或者以谓子之辞。”子思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虽非正其辞,然犹不失其意焉。且君之所疑者何?”公曰:“于事无非。”子思曰:“无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为臣之辞,臣之辞无非,则亦所宜贵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孔丛子·公仪篇》) 
这句话出自《孔丛子》,所记当有根据。鲁穆公所说的“子之书”当然指子思书,即当时的《中庸》。故这段文字一方面说明子思书的确包括子思所记孔子言论,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孔子语当时就被怀疑为子思假托,而子思早已予以驳斥。 
另外,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引刘×说,《缁衣》为“公孙尼子所作也”,则沈约之说又未必可靠。对此,蒋建侯指出:“按黄以周考证,《意林》所录《子思子》有合于《表记》者一条,合于《缁衣》者一条;《太平御览》所引《子思子》,有合于《表记》者一条;《文选注》所引《子思子》,有合于《缁衣》者二条。沈约之言,固信而有徵矣。”[9] 
关于第二类,首先,从道理上说,作为有卓越成就的思想家,子思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著作。既然如此,则不管子思本人,还是后人,不将子思著作纳入史载作于子思的《中庸》四十余篇和以其名字命名的《子思》二十三篇,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据笔者考证,今本《中庸》大致由两篇构成,一篇为原本《中庸》,另一篇为子思佚篇《天命》。《礼记》编者既然两这两篇合编在一起,说明它们本来都出自子思书。 
《缁衣》和《五行》分别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而在郭店简中,此二篇竹简型制相同。这是两篇同出一书的显证,也是两类同属一书的显证。从这种现象看,在郭店简制作的时代,《中庸》已编辑成书。 
至于第三类和第四类是否原属祖本或新编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但郭店简显示,《鲁穆公问子思》的竹简型制不同于《缁衣》和《五行》,似乎说明第三类不属祖本。新编本是在祖本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类既不属祖本,就很可能也不属新编本。不过,如上所述,第三类已被七卷重辑本收入,则是可以肯定的。 
  
  




[1] 蒋伯潜:《诸子通考》第32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 蒋伯潜:《诸子通考》第32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 以上皆见蒋伯潜《诸子通考》329页引。
[4] 蒋伯潜:《诸子通考》第330页。
[5] 宋濂:《诸子辨》。
[6] 黄以周:《子思子·序》。
[7]今本《中庸》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以孔子语单独成章的部分为本来的《中庸》,另一部分为子思的一篇佚文,姑名之曰《天命》。说详拙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二卷第三篇第三章,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刊。
[8] 参见拙作《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
[9] 蒋伯潜:《诸子通考》第327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