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離騷》“三后”即新蔡楚簡“三楚先”說——兼論穴熊不屬於“三楚先”

时间:2009-8-8 16:57:31  来源:不详
編:《離騷纂義》第52頁引,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4] 汪瑗:《楚辭集解》第313—314頁,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

[5] 王夫之:《楚辭通釋》第4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

[6] 戴震:《屈原賦注》第137頁,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7] 清代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根據《尚書·呂刑》,認爲《離騷》中的“三后”指的是伯夷、禹、稷(蔣驥:《山帶閣注楚辭》第3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和上述兩類説法都不同。但正如游國恩先生所說:“就上下文義而言,三后指賢君,眾芳喻賢臣,確然無疑,故蔣氏之說,似嫌迂曲。”(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第52頁),蔣氏之說不可信。

[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46頁,2002年12月。

[9] “賢而昭顯”,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及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皆引作“而賢昭顯”(前者見《離騷纂義》第51頁,後者見《屈原集校注》第20頁,中華書局,1996年8月。),此從褚斌杰、吳賢哲校點本《屈原賦注》第8頁,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10] 游國恩主編:《離騷纂義》第52頁。

[11] 姜亮夫:《楚辭通故》第二輯90—91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但姜先生以爲三后指楚之先君說始自王夫之《楚辭通釋》,卻是不對的。如上文所引,此說創自明代汪瑗《楚辭集解》。

[12] 以下所引楚簡的出處書名都用簡稱,對照如下:

《新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包山》——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望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

[13] 《望山楚簡》第102頁註釋[101]。

[14] 《望山楚簡》第102頁註釋[102]。

[15] 李學勤:《包山簡一楚先祖名》,載《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第329——332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李家浩:《包山竹簡所記楚先祖名及其相關的問題》,《文史》第四十二輯,中華書局,1997年1月。黃德寬:《新蔡葛陵楚簡所見“穴熊”及相關問題》,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2004年11月,杭州。

[16]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第400——401頁,中華書局,1989年1月。

[17] 屈原具體的生卒時間學術界頗有爭論,參看馬茂元主編《楚辭研究論文選》第一部分所收相關論文,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金開誠:《屈原辭研究》第二章《關於屈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18] 關於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主要有兩種説法:一,楚悼王末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181——184頁,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二,楚粛王四年(劉信芳:《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以及相关问题》,簡帛研究網站2003/12/17。李學勤:《論葛陵楚簡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

[19] 參看湯炳正:《“左徒”與“登徒”》,《屈賦新探》第48——57頁,齊魯書社,1984年2月。金開誠:《屈原辭研究》第二章第二節《三閭大夫與左徒》,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2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第184頁,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21] 記載老童為楚先的時代較早的文獻,註釋11所引諸文提到的有:《大戴禮記·帝繫》、《楚辭·離騷》王逸注所引《帝繫》(“童”作“僮”)、《山海經·大荒西經》、《史記·楚世家》(“老童”誤為“卷章”)及《集解》引“徐廣曰”所引《世本》,沒有提到的還有《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

[22] 同註11。

[23] 賈連敏:《論新蔡簡中的先祖名》(未刊),見董珊《新蔡楚簡所見的“顓頊”和“雎漳”》註釋[2]引,簡帛研究網站2003/12/7。黃德寬:《新蔡葛陵簡所見“穴熊”及相關問題》,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2004年11月,杭州。魏宜輝、周言:《再谈新蔡楚简中的“穴熊”》,簡帛研究網站2004/11/8。

[24] 參看注17所引李學勤文章。

[25] 參看注17所引李學勤文章。

[26] 參看注17所引黃德寬文章及高智:《釋古文字中的“ ”及相關文字》,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2004年11月,杭州。

[27] 注17所引李學勤文章第330頁。

[28] 注17所引黃德寬文章。

[29]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458頁下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30]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第823頁下欄,齊魯書社,1987年12月。

[31] 王筠:《說文句讀》第1308—130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

[32]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第635頁上欄,中華書局,1984年6月。

[33]魏宜輝、周言:《再谈新蔡楚简中的“穴熊”》,簡帛研究網站2004—11—8。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