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从简帛《五行》与《礼记…
《老子》简、帛本与传世…
竹帛《五行》篇比较
简帛《五行》“经文”比…
最新热门    
 
簡、帛《五行》天道思想初探討

时间:2009-8-8 16:57:59  来源:不详
不循其所以受命也,循之則得之矣,是目之已」之句,對其「性惡說」的所謂「其善者偽也」,深入地作出了說明(說詳拙文《考察荀子非議「思孟五行」的真相》第四部分,簡帛研究網2005/12/30,武大簡帛網2006/1/17)。

〔6〕       馮友蘭先生嘗有謂:「以天不言為一命題,即含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否則此命題為無意義。如吾人不說石頭不言,棹子不言,因石頭棹子,本非能言之物也。」(《中國哲學史》第65頁,三聯書店〔香港〕出版,2000年)

〔7〕       之所以這樣說,是這句式若和設為另一形式的表述:「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按:這前置型的用疊方式,在《論語》也不難見到,例如〈公冶長〉:「歸與!歸與!吾黨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對照來看,便不難發覺,後者最多只能顯出「天是有意志的但卻不言」這一種含意。而前者,即謂文本,其所涵內容便顯然較為豐富,理解上是可增添此一層次的意義。

〔8〕       說詳拙文《宰我和言語科》之(四):〈釋「高宗諒闇,三年不言」與「槁木三年,不必為邦旗」〉,拙著《學校與學術之間》第148-154頁。香港明報出版社,2005年。

〔9〕       所謂“金聲”應指外在之聲,“玉振”應指內心之振。《尚書大傳》曰:「在內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聲。」此金聲玉振分內外之証。外在之聲多矣,能從眾多聲音中辨識出金聲,其中包涵了認識過程中的價值選擇,外在之聲若非金聲(不具備“金”的價值),則主體弗為之聽。而玉振即合於德之振。(話引自劉信芳之《“金聲玉振之”及其相關問題》一文,載簡帛研網)

〔10〕   今時香港有學人批孔,謂「孔子哲學」「否定溝通,拒絕與大自然及超自然溝通。自然現象看都不看」。本文認為這是大有問題的說法。

〔11〕   同註〔2〕。

〔12〕   馮著《中國哲學史》第43頁。

〔13〕   批孔學人又謂孔子對「周以前的中國思想,一概消滅」。這顯然也是有偏失的話。

〔14〕   例如《莊子.人間世》嘗以孔子為重言人物,有言曰:「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庚桑楚〉:『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則幾矣!」「一宅」,就是以「寥天一」為宅(見《莊子.大宗師》重言人物仲尼語),也是所謂「宅天心」(郭店簡《大常》),這同於《論語.堯曰》引湯向天禱告之言所說的「帝臣不蔽,簡在帝心」,也是《莊子.齊物論》於釋孔子「道中庸」的「庸」義,所謂的:「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止也)!」又例如竹簡《恆先》有謂「知幾而亡思不天」(從李銳之釋讀),有謂「天道既載(按:『既』,這裡同樣宜讀為『幾』。例如帛書《二三子問》的言「既濟」卦就寫作「幾濟」。『載』,依古訓『行』、『始』、『成』之釋皆合。字訓見簡帛研究網載董珊《楚簡“恆先”初探》及丁四新《楚簡“恆先”章句釋義》之引說),唯一以猶一,唯復以猶復(按:意指以“無有之為”行反輔與相輔,正如《莊子.庚桑楚》所說:『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荀子.王制》亦有謂:『一與一是為人者,謂之聖人。』意即聖人能與天德為一,亦與多為一。質言之就是聖人能成己成物但卻不是執心以役物)。」

〔15〕   辭見《呂氏春秋》卷十五〈報更〉篇:「此《書》之所謂『德幾無小』者也。」(台灣中華書局)又帛書《五行》之《說》是易「幾」為「鐖」;而《莊子.應帝王》則是言「德機」。三者之關係如何,下一篇的《再探》將有探討。

〔16〕   見拙著《學校與學術之間》第224-252頁。明報出版社,2005年。

〔17〕   有關筆者對此語的新說,除本文外,還可參看拙文「《尊德義》篇“尚思則无為”論」。簡帛研究網,2005/6/13。

〔18〕   註〔16〕之書,第117頁。

〔19〕   朱子《中庸章句》首章發義有云:「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

〔20〕   參見註〔9〕。

〔21〕   見陳來《古代思想文化世界》(三聯,2002年)第248頁引《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99-302頁。

〔22〕   吳闓生《詩義會通》(中華書局)云:「亦自慰勉之詞,而反著泛戒凡百君子者。」見金啟華《詩經全譯》(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24頁注〔21〕引。

〔23〕   《史記索隱》云:「參,驗也。」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第131頁,中華書局。

〔24〕   見拙文《荀子非議「思孟五行」的真相》,武大簡帛網,2006/1/17。

〔25〕   金啟華《詩經全譯》第625頁引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之說。

〔26〕   《孟子.盡心上》

〔27〕   《論話.公冶長》

〔28〕   《論語.里仁》

〔29〕   原簡此句有缺文,作「君子之為德也,□□□□□終也」。一般說解均從帛本《五行》之《說》補文為「〔有與始,無與〕終也」。但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則持「有與始,有與終」的看法。

〔30〕   馮著《中國哲學史》第127頁。

〔31〕   見拙文《「君子慎其獨也」涵義之新探釋》(下),簡帛研究網2005/8/10。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