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梁代诗人王筠
最新热门    
 
论梁衡人物散文独特的艺术视角

时间:2009-10-2 19:28:26  来源:不详
人物不同,是通过有头有尾的情节来体现,很多时候是用一些典型的细节来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作者一种认识和思考,一种感动和启发。《背影》中着力表现现的是父亲过铁路、爬月台为儿子买桔子的背影,展现了一种感人的父子深情。《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几个英雄忘我的镜头,信服地表明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但梁衡并非如此,而是苦心孤诣,独出机杼,别开生面,与众不同地精心选择那些具体细小而又带有比兴意味的意象,从而为我们创造出又一个独特的视角。
他精心选择这些意象。梁衡写《觅渡》,从初次瞻仰瞿秋白故里,参观纪念馆,萌发创作冲动,到最后成文,中间就相隔整整六年。单是瞿秋白纪念馆,他便前后认认真真地参观过三次。从中我们知道他在这么漫长的过程中积累思想,选择事例,提炼体验,始终在要寻找展开情思的具体契机。直到偶然间找到那条曾经流过秋白故里的觅渡河这一意象,才成了写作此文的契机。觅渡河,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早变成了常州市繁华扰攘的马路。但是觅渡的意象太重要了,给梁衡感触弥深:从中悟出了秋白悲剧性的不寻常的一生。在他的笔下,觅渡已不只是开启灵感之门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它成了一种涵义深远,耐人寻味的象征,又是提领全篇的一把钥匙。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认为这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照我看,梁衡写秋白所捕捉到的这个觅渡河的意象,差不多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将意象运用得自然妥贴。梁衡采用的意象往往都是做适当的安排、设计、处理。显得自然妥贴,不穿凿附会,晦涩难懂。他写延安时期毛泽东时所运用的窑洞的意象,写西柏坡时期五大领袖时紧紧抓住的红毛线、蓝毛线的意象,此类意象都是极其具体细小,但又往往贯穿文章始末,就像一根金丝彩线串连起如珠如玑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真切的感受同时又给我们带来审美的快乐。比如他的那篇《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作者选取了了邓小平在“文革“落难中居住的一座小院和那条每日抄近道去车间劳动时用自己的双脚踩出来的一条小路为观照人物的艺术视角。从而折射出邓小平同志“文革”中被打倒,在江西落难之时,仍明大义、知大理、以责为重、名为轻、命又次之的大智、大勇和时刻不忘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政治家的情怀。小院和小路两个意象营造显得那么的自然妥贴而又意味隽永。他曾说过:“找到了邓小平落难江西时劳动过的工厂;找到了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延安窑洞……在德国特里尔小城找到了马克思出生时的房子。”(《文为通而写》)从中我们发现梁衡所营造的意象,都与人物经历的生活密切关联,或曾居住过的地方,或曾使用过的物品,或曾留下的痕迹。这些又往往融入了人物的思想情感人格,显得水乳交融。
他的这些意象往往都有着隐喻象征。梁衡作品中的这类意象,并不是作者所要写的人物形象本身,往往都是与人物的某些重要品格发生着象征性、隐喻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在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随意设定的。因此,这类意象的运用,就自然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比兴味。比如前文所说觅渡河,作为一个具体的地名,其实早在瞿秋白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到了梁衡笔下,“觅渡”二字才被异乎寻常地突出了出来,并把它和瞿秋白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权衡联系起来,从而具有了现在作品中所给予的那些丰富的意蕴。再如前文提到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小院和小路”,整整三年,在小院里,邓小平细细捋着党的历史,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终于构思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条小路上,留下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实的脚步。它们负载着一位身处逆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沉重的思考,他们都象征着这位改革开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