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梁代诗人王筠
最新热门    
 
论梁衡人物散文独特的艺术视角

时间:2009-10-2 19:28:26  来源:不详
演讲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基本是悲剧人物,都是处在逆境中而又奋起,而且我的切入点也是选他们最困难的时候。”笔者认为,这正是梁衡人物散文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情结”。在他《我写〈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对“悲剧情结”作了如此阐述:“复杂的背景,跌宕的生活,严酷的环境,悲剧式的结局更能考验和拷问一个人的人格。”他在多次这类作品中,指明困厄之于英雄伟人的转折性意义,以此来凸现他们人格中的悲壮之美。
悲剧人物往往都有着复杂的背景。梁衡在《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写文革政治背景中的邓小平,在江西的小院“给儿子翻身,背儿子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着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地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通过细节再现了此时此刻邓小平家国之痛;写“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有三年的时间,小平每天要在这条小路上走两趟。他前后跟着两个负监视之责的士兵,他不能随便和士兵说话,而且也无法诉说自己的心曲。”——曾经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人物,竟在遭受这样的政治迫害,人身得不到自由,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悲剧人物往往都经历跌宕的生活。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写辛弃疾,“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 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到后来“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最后只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作者将辛弃疾这一人物一生生活跌宕命运坎坷,在4000余字中借助诗词的引用分析中逐步地展示出来,不禁令人神伤。
悲剧人物往往都存于严酷的环境。梁衡在《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写林则徐,“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给他的处罚。”途中仍然不忘赴黄河戴罪治水,后经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新疆伊犁,写林则徐面对两个考验:一是恶劣环境的折磨。二是脱离战场的寂寞。即便如此他“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自始至终,作者都将林则徐置于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心灵环境中追叙人物的经历,不禁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一洒崇敬之泪。
悲剧人物往往都显示悲剧式的结局。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写瞿秋白,“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到从容就义,写他36岁的短暂人生。重点写他的“三个如果”: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似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么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条分缕析了秋白所以被人民,被历史长久怀念、研究的理由。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瞿秋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叹息,读罢不禁令人浩然长叹。
梁衡多篇人物散文中这种“悲剧情结”,从美学的意义上讲,令人动容,更令人崇高,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正是采用这样的悲剧情结这一独特的艺术视角,他的许多作品才产生出那样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四、营造具体细小意象
人物散文的中心是人物,但又与小说中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