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宋夏战争对范仲淹文…
略论李绅诗歌艺术的特点
南京尧化门一带发现六朝…
河北邯郸宋代古墓因南水…
略论老挝《休沙瓦》中的…
四川宜宾宋代名家黄庭坚…
湖南古墓宋代兽面人身精…
宋代米芾书法作品分藏两…
浅析略论现代包装设计的…
重庆巴县地下藏宋代解放…
最新热门    
 
略论宋代“诗史”说的阐释学本质

时间:2010-7-17 11:42:03  来源:不详
,尝观其祖审言《除夜》云:“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则教忠之家风旧矣。
  老杜所以为人称慕者,不独文章为工,盖其语默所生,君臣之外,非父子兄弟,即朋友黎庶也。
  今观杜集忧战伐,呼苍生,悯疮痍者,往往而是,岂直三四十而已哉,岂乐天未尝熟考之耶?”
  在黄彻的眼中,杜诗中“忧战伐,呼苍生,悯疮痍”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思想的诗句,深得风雅比兴之旨。所以,在宋人的“诗史”概念中,它不仅指杜诗善陈时事的纪实性,也包括杜甫的爱国忧民之情。“忠君忧民之心”也因此成了杜诗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面,特别是在国家危难之中更为诗人所推崇,“他们对杜甫的体验仅与自己思想性格中‘终是爱君’的一面吻合,杜甫思想中那些与这种精神不相吻合的东西被忽略或有意舍弃了,杜甫的形象被高度理想化甚至神圣化了,‘诗圣’的形象便由此奠定了。”…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在经过靖康之难的洗礼后得到升华,超越了“诗史”的文学与历史意味,成为士大夫的道德准则。
  经世致用思潮增强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感,强调文学的政教功利作用,并切合现实社会政治需要,使文学发挥了辅时及物的功用而获得发展的动力,但也逐渐产生了重道轻文的弊端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现象,忽视了文学重情感与词采的特性,许多本来不属于文学的内容包容于“文”的概念里,模糊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经学、史学和文学被同归于道之用,使文学观念又退回到魏晋六朝以前那种文学与经、史不分的泛文学阶段。这种观念潜藏着对文学自身特性的否定因素。在党争中累受贬谪的黄庭坚逐渐认识到“诗者,人之情性也……其发为讪谤侵凌,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引简言之,直接干预政治的诗歌“讪谤侵凌”,是“失诗之旨”。只有克服其消极影响,文学思想才能按照自身特性进一步发展。江西派诗人洪炎对此进行了反省:“夫诗人赋咏于彼,兴托在此,阐绎优游而不迫切,其所感寓常微见端,使人三复玩味之,久而不厌,言不足而思有余,故可贵尚也”,指责杜甫、自居易的如《石壕吏》、《秦中吟》等讽时谕世的作品“几乎骂矣”,要求诗歌回到它先前的发展轨道。到了明代,杨慎等人认识到了宋人这种文学观念的消极影响及其弊端。作为前车之鉴,他们对宋人的“诗史”说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其流弊进行了批评,指出“诗非史”,强调诗歌的文学属性,以纠时代流弊。
  综上所述,宋人“诗史”说主要从历史属性与政治属性两方面阐释诗歌属性,使人们对诗歌的历史属性与政治属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不仅对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诗、史混同的观念也产生了重道轻文的弊端和以文为诗、以}义论为诗的现象,使文学重情感与词采的特性被忽视。明人从复归文学特性方面对其流弊予以纠正,清人则从考据学角度对历史属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