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一篇《锦瑟》解人难…
试析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
试谈费密诗歌风格论
试析蒋琦龄诗歌的“诗史…
诗史之风忠烈之情——张…
由野而俗诗歌风格的嬗变…
试析欧阳修论梅尧臣诗歌…
王勃诗歌风格刍议
论欧阳修诗歌创作的儒学…
试析遗民诗人吴嘉纪的送…
最新热门    
 
金和诗歌探骊

时间:2010-7-17 11:42:04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金和  诗史  讽刺  革新
  论文摘要:对于金和其人其诗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本文试从金和的思想历程及其诗歌的乐府传统、诗史特征、讽刺艺术、革新精神等方面对他进行再认识,并进一步探讨他对中国诗歌近代化的贡献。
  生于封建末世的诗人金和,一生颠沛流离,潦倒而终。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剧变和动荡的时代,风雨飘摇的封建社会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他的《秋蟪吟馆诗钞》就是这一时代的真实写照。他在世时,其诗不为人所重,死后,其诗集刊行于世,始获^称赏,声名鹊起。谭献、陈衍等传统文学批评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是文学革新的两大巨匠——梁启超和胡适的看法更引人注目。梁启超几乎骂倒了整个清代诗坛,却极力推许金和,他《秋蟪吟馆诗钞序》中称其诗:“意境、气象、魄力,求诸有清—代未睹其偶。比诸远古,不名一家,而亦非一家之境界所能域也。呜呼!得此而清之诗史为不寂寥也已。”并辑金和、黄遵宪两人的诗为《晚清两大家诗钞》,称“这两位先生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也说金和“确可以算是代表时代的诗人”。
  然而,对金和诗歌持批判态度的也不乏其人.如胡先骗认为金和的诗“太欠剪裁,不中法度。且骨格凡猥,口吻轻薄,殊缺诗人之高致”。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让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金和其人其诗。
  金和,号亚匏,上元(南京)人,性狂傲,人称“振奇人”,才高命蹇,工诗词古文,尤以诗呜世。鸦片战争爆发,23岁的诗人每有报国之志,表现出一位爱国诗人的民族气节。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他的地主阶级立场和对农民起义的恐惧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他曾密谋做清军内应,企图置新生的革命政权于死地。不料,清军失约而事败。他对太平天国的敌视态度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很深的阶级烙印。不过,可笑又可悲的是金和一厢情愿地效忠清王朝,不但没能使他跻身于统治阶层,反而几遭杀身之祸,]将他推人了十余年颠沛流离的困苦境遇,这加强了他对统治集团的离心倾向。飘萍浮槎般的流浪生活,加深了他对统治集团腐朽残暴的认识和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他看到了清军“筹粮几夺民家炊”“慨从军兴来,处处兵杀民”的现实。他所忠爱的王者之师的种种暴行使他震惊、激愤。金和当年策应清军的壮举,曾让他引以为豪,但在历经沧桑之后,有人问及此事,他却“蹙额不欲尽其辞”。(柬允泰《金文学小传》)诚然,金和曾效忠过清王朝,但他耳闻目睹的大量残酷的现实,使他在创作时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政治同情,超越自身的阶级局限,自觉地通过诗歌揭露、抨击清军残害人民的罪恶。
  金和处于两个敌对阶级的夹缝中,何去何从,两难抉择,进退失据的苍茫心态是这一时代文人共同的生命写照,对清王朝怒其不争.对人民哀其不幸。清军的暴行让他由失望到绝望再到愤恨。可他又不情愿站在人民一边,爱而不得其爱的失心症让他陷入了无可解脱的怅惘;精神家园的丧失,让他不得不寻找新的归宿,他希望找到一个无“兵”无“贼”的世外桃源,直到全集的最后一句,他仍然写道“余生衰病甚,何处问桃源(《寓涫上》)。金和这一代沉沦于社会底层的诗人才士,大抵沿着这样的轨迹走完一生的。
  一、乐府传统与“诗史”特征
  乐府传统和诗史精神作为一种文学原则和诗学精神,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古典诗歌的始终,二者互为表里。乐府传统即一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文学精神,外化为诗史特征。“诗史”一词始见于唐人评杜。诗史传统从慷慨任气的建安诗歌,到杜甫“善陈时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