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献解训需要全面占有和综合分析有关文献材料,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本文对《礼记》的“诗教说”做了全面解读;对“逍遥”的本意作了新训,《庄子》之《逍遥游》主旨做了新探。 [关键词]文献 诗教说 逍遥 文献解训须全面,指的是我们要解训理解某文献的释义内涵,需要全面占有和综合分析有关文献材料,不能断章取义或囿于传统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下面举两个例子简要说明。 一、《礼记•经解》“诗教说”新论 《周礼•仪礼•礼记》(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 1989年版)之《礼记•经解第二十六》载: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478页) 在这里,“诗教说”的完整表述是“温柔敦厚而不愚,在深于《诗》者也。”就是说:对于学习《诗》,要表现得温柔敦厚而不愚,或者说不能一味的“温柔敦厚而愚执起来”而“不知变通。” 但是在我国古代许多人抓住《礼记•经解》中“温柔敦厚,诗教也”这几个字主张作诗风格上要“温柔敦厚”,不可率直表白,批评厉骂。 根据文学常识,这种主张,大约自汉代《毛诗序》的“主文而谲谏”为代表开始,后代的唐代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梅尧臣的“平淡说”,明代的“台阁体”,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等都是受其影响,大体沿着这一条路子走下去的。 当然“温柔敦厚”作为“诗教说”的主要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味强调作诗“温柔敦厚”,也是对《礼记•经解》中对学习《诗经》的偏面理解。 所以说:对《礼记•经解第二十六》中“诗教说”的完整理解应是原文中的“温柔敦厚而不愚”,应允许包括“温柔敦厚”在内,诗的不同风格的存在和发展。 二、“逍遥”本意新证和庄子《逍遥游》主旨新探 “逍遥”或“消摇”的解释,都解作“悠闲自由”的意思。 比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1993年修订版):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屈原《离骚》:“聊浮游 以逍遥。”(聊:姑且,暂且。)(310页) 张耿光译注的《庄子全译•逍遥游》(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 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的活动。(2页) 这样的解释是不确切的。那么“逍遥”或“消摇”的本意是什么呢? 据《搜神记•世说新语》(岳麓书社 1989年版)之《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五十七条: 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见诸谢皆富贵,轰隐交路,叹曰; “此复何异王莽时!”(74页) 《史记•孔子世家》(岳麓书社 1988年版)载: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 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 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