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
关于中国传统仕人的忧患…
从唐诗中的“月”浅析唐…
浅论国学热背后:忧患意…
浅谈毛泽东的“忧患意识…
论《诗经》的忧患意识
浅谈《红楼梦》中的忧患…
悲凉之雾遍华林——从中…
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一徉于…
痛苦体验生成的忧患情结…
最新热门    
 
从忧患意识到哲理意蕴——浅谈冯延巳词抒情的哲理化倾向

时间:2010-10-12 11:41:34  来源:不详
写艳情的时候就不能太“粘滞”于艳情,不能将艳情写得太落实、太具体。而要言在此而意在彼,做到“意内而言外”。冯延巳可谓擅长此道。翻开《阳春集》,可以发现,冯延巳词往往将抒情的时空背景抽象化、将抒情主人公淡化,而直接去突出心境,去写愁情本身,尤其是善于写那种孤危愁苦,无所依凭、茫然不知所措的失落感伤之情。如:“昨夜笙歌容易散”、“历历前欢无处说”、“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夜夜梦魂休漫语,已知前事无寻处”、“旧欢前事杳难追”、“昔年无限伤心事”、“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开眼新愁无问处”……
  这样,冯延巳在传统的艳词题材里就注入了与其真实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受相关的思想情感,就微妙地把他身处危乱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忧患之情巧妙地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了。其词在艳情和忧患这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也就带上强烈的艺术张力,从而拥有超越和突破传统狭隘情感的丰富内涵,形成了深广的审美意境。
  冯延巳着力于写愁,并且将愁写得永恒持久,难以化解。读者从字面上虽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愁山恨海,但是却往往无法具体地、明确地把握和领会他为具体的何人何事而忧。这就给人一种“深”的印象。陈世修谓冯词“思深词丽”、王国维誉冯词“深美宏约”¨叫都指出冯词具有“深”的特点。冯延巳词的“深”的特点,其实与其抒发的忧患情感朦胧隐约有关,而更与其词是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人生的忧患从而带有一定的哲理意蕴有关,如: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闲愁”,但包孕却是极广的,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再是单纯的相思离别和伤春悲秋,而是有着冯延巳本人深切的人生感慨,有着更为复杂丰富的忧生忧世的内涵。“闲情”、“惆怅”、“新愁”写出了愁绪的繁多和不可名状,而“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又写出了这种“闲愁”的程度之深和无法摆脱。由于作者极写了这种“闲愁”的浑茫纷乱和持久永恒,又将其放在一个略去了具体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抽象的背景下抒发这种情感,这就将它自然地升华成了一种富有哲理意味的思索:人生的失意和愁绪就象“河畔青芜堤上柳”一样,挥之不去,驱之不尽。并且是往往旧恨未消,新愁又起:“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样,就在抒写闲愁的同时又在更高的层面上体认到了人生的不完美和缺憾。

  基于冯延巳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对人生中悲凉的一面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而他词中所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反思也显得更为沉郁和深刻。如他的《鹊踏枝》词: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响凭拦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从“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一句可以看出,冯延巳对如梦如幻的“昨夜笙歌”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词中说它“容易散”即是认识到了欢乐的短暂和虚妄。这一句正好照应了前面“梅落繁枝千万片”一句,笙歌之易散恰如梅花之易落。这两句俨然就是美好易逝、人生无常的一种象喻。紧接在冯延巳之后,李煜更是发出了“人生愁恨何能免”(《子夜歌》)式的强烈深沉的慨叹。与李煜所抒发的情感一样,冯延巳的这类词所抒发的愁情也不是仅拘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上,而是对人生作整体上的思索后的一种深沉慨叹。冯延巳对人生的悲感体验是深沉厚重的:繁华易逝,好景不长,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