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
让人性自由舒展——试析…
试析《红楼梦》所反映的…
试析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
试析苏轼的艺术观念及其…
试析少年识却愁滋味,为…
试析诗画梅缘—序于希宁…
试析北宋词坛“柳永热及…
试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
试析校园文化市场的要素…
最新热门    
 
试析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在南北文风融合过程中的贡献

时间:2010-11-17 11:38:40  来源:不详
唐以后才有即物达情之作。实际上王褒的《咏雁诗》已是一典型的即物达情之作。诗人借咏雁表现流寓异土的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六句“河长犹可涉,海阔故难飞。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全部采用比体,以大雁不畏路途遥远、风霜险阻都要飞归园池来比拟自己急切的思乡之情:若真的可以回归,哪怕归途有千难万险也要回到故乡。王褒入北之后所创作的山水景物诗同样具有一种萧瑟幽僻的气象,如《人关故人别诗》:“百年余古树,千里暗黄尘。关山行就近,相看成远人。”百年古树、千里黄尘组成的意象已令人产生凄凉的感觉,而“余”字和“暗”字更带有很深的感情色彩,暗示了故人离去,北国弥空,徒留我在,心中无比孤寂、暗淡的情怀。同样《始发宿亭诗》也通过“落星侵晓没,残月半山低”的意象,从“落”、“残”“没”、“低”等带有暗淡情绪的词语中,形象地反映出诗人离别亲人之苦,前途辽远之忧等愁绪怅恨。总体来说,这些诗作鲜明地体现出“体物情深,工于铸意”的特点,亦透露出浓郁的乡关之思。
  除了诗歌之外,严可均《全后周文》卷七还辑录王褒文二十六篇,其中《与周弘让书》最为有名。《周书·王褒传云,“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弘让兄弘正自陈来聘,高祖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致书”。这封书信同样充满了羁旅之恨和乡关之思,表达了王褒悲痛失望的感情。尤其是最后一段文字,其深沉哀痛动人心扉:河阳北临,空思巩县;霸陵南望,还见长安。所冀书生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白云在天,长离别矣。会见之期,邈无日矣。援笔揽纸,龙钟横集。
  此处,王褒巧妙地化用潘岳《西征赋》和王粲《七衷诗》中的诗句典故,用“河阳”、“巩县”、“霸陵”、“长安”四个地名借以表现自己难以掩抑的怅思故乡的悲哀情绪,以及在人北途中所见到的触目惊心的离乱景象。他归南的希望因周武帝的“留而不遣”彻底破灭。在绝望之时,王褒唯有希望自己的鬼魂能够返归故里,“书生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喁喁哀鸣令人怆然。加上紧凑的四言句式使全文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加反衬出王褒内心的痛苦。《与周弘让书》既是王褒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也代表了那些被迫人北文士的共同心声。
  概而言之,入北后的王褒诗文中无不充满了相关之思,而在融通南北文学的过程中,他又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影响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诗歌汲取了南朝文学声律、词藻等技巧,又接受了北朝文学浑灏劲健之风,为之后新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准备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