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家谱所见底层文人对…
试论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
试论《世说新语》中的文…
《紫钗记》和《威尼斯商…
试论我国信息化指标测算…
罗孝建:试论传播中国烹…
试论中美文化差异
试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莫把“东风”译“春风”…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
最新热门    
 
试论韩国古典小说批评与金圣叹文学评点

时间:2011-02-24 11:02:27  来源:不详
消遣法,自以消遣而兼遗为他人与未来人,亦何不可之有?
  (朴泰锡,1915:1)
  根据以上两段引文,比较朴泰锡和金圣叹的动机,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认为人生短暂,值得珍惜,都将现在的自我称为“暂有之我”,金圣叹形容人生就像“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朴泰锡比喻人生“疾如石火,幻如泡花”。其次,两人都把自己创作、评点小说或戏剧称为“消遣法”,希望通过它为自己为他人以及后人留下“消遣”之资,借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金圣叹提出的“恸哭古人”没有出现在朴泰锡的文章中,究其原因,金圣叹评点的对象《西厢记》是前人的作品,朴泰锡则是“述此而校之评之耳”,并无“古人”——原作者让他凭吊。
  《广寒楼记》对创作、评点乃至改写的动机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说明:
  作广寒楼记者,其必有恸哭古人、留赠后人之意也。呜呼!自吾以前而有千世万世之人,自吾以后而有千世万世之人。自吾以前千万世之人,吾可得以知其名也。自吾以后千万世之人,吾不得以知其名也。吾可得以知其名者,则其人皆有所留赠于吾。而吾之所以恸哭者,其人之迹也。吾不得以知其名者,则吾亦有所留赠于其人。而其人之所以恸哭者,吾之迹也。
  (水山,1997:l0)
  以上引文是说,《广寒楼记》的作者根据古人之迹——《春香传》对原作者进行了凭吊,对《春香传》的改作和评点创作出《广寒楼记》,也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和痕迹留给后人,让后人凭吊。由此看来,上述引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全盘接受了金圣叹在《西厢记》两篇序文中所表示的“恸哭古人”“留赠后人”之意(金圣叹a,卷1:7—9)。《广寒楼记》中还特别提到:“春之玉貌冰心,松竹之节,可谓千古之佳人烈女也。若使施耐庵、金圣叹之流出于东方,则必铺张翰墨之场,留为吾辈清玩,不翅西厢之传奇。”(云林樵客,1997:3)这明确表示《广寒楼记》的创作和评点是深受金圣叹评点中动机论的启发与鼓励。
  抛开文学评点的主观目的,仅就评点的客观作用而言,金圣叹在《水浒传》总评中指出:“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金圣叹a,卷1:29—30)金圣叹认为,小说、戏剧本是作者精心创作的结晶,但大部分读者只看作品的内容梗概,不能领悟作品在结构、表达上的诸多精妙之处,枉费了作者的一番苦心,评点者只有深入分析“作者之意思”,才能让读者能够真正地理解、欣赏作品的真髓。这一点也引起了韩国文人的共鸣:
  书有生动处、关键处、照应处、起伏处,若看者昧作者之意,不知为何言,则如矮子看场,但听人之言笑而随人言笑,人日好,我亦日好,人日不好,我亦日不好,亦何有于消遣?
  (朴泰锡,1915:1)
  在以上引文中,朴泰锡指出,作品出自作者的精心构思,如果读者不能理解“作者之意”,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由此看来,朴泰锡也认为,评点的价值在于点破“作者之意”——创作意图和写作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这大概就是他不辞劳苦对自己的作品又进行评点的原因。
  正是由于韩国评点本小说的作者和评点者接受了金圣叹评点中所表明的动机,因此,《广寒楼记》中直接将其作者比做金圣叹:“若夫锦心绣口,千幻万变,提古人之性情,焕时人之耳目,则水山与圣叹,虽谓之同,可也”。(小广主人,1997:9)这也进一步说明韩国古典小说批评的出现的确受到了金圣叹评点的启发和鼓励。

  2.结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